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家精品/哲学/通识选修类】佛教文化

2022-10-02 21:09 作者:弦转急  | 我要投稿

附录: 佛教的传播

(1)原始佛教阶段的佛教传播:这个阶段始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终于公元前380年左右部派佛教形成之前。佛教主要在古印度传播,传说佛陀曾经带领弟子到尼泊尔传法,但是其影响还没有波及南亚次大陆地区。

(2)部派佛教时期的佛教传播:这一阶段指公元前380年到公元1世纪中叶。开始的标志是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结束的标志是大乘佛教开始流行,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情况如下:①范围变广,开始向南亚次大陆传播,这一阶段上座部的某些教派传入斯里兰卡,形成了南传佛教中心、说一切有部传入了迦湿弥罗。②阿育王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235年他还在华氏城举行了佛教的第三次大结集,召集高僧整理佛教经典,他派出的传播佛教的人的足迹东到今缅甸东部,西到大夏和地中海地区,南到狮子国。③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为汉代人所接受。

(三)佛教形成及传播的影响

①佛教中倡导的众生平等观念对婆罗门教的种族观念产生了冲击,满足了当时各种姓(尤其是刹帝利和富有的吠舍)反对婆罗门种姓特权的要求。

②佛教的传播使其成为东南亚各印度化国家的文化主流。

③佛教也影响了传入地的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如浮屠佛塔,取自佛经故事的浮雕、佛像等纷纷出现。

(四)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原因

①社会原因:公元5世纪后,由于外族的入侵,地方封建势力的兴起,统一王朝瓦解。政治上出现了许多小国,各小国间兵戎相见,崇尚武力。这样,非暴力的理论不再适应。神权没有王权的支持,自然得不到发展,从而走向衰落。

②内部原因:僧侣集团内部的腐化堕落:寺庙经济的不断发展,佛教僧侣团拥有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佛教僧侣团内部开始腐化,戒律松懈,僧侣团还不断扩展自己的土地和财富,剥削下层信仰者的财富,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大乘佛教流行后,宣称捐献财富即可换取功德,僧侣放弃苦行,贪图安逸。僧团自身的腐化堕落使得民众敬而远之。

③外部原因:中亚伊斯兰教诸王的入侵,导致其对佛教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政策,强迫幸存者改信伊斯兰教;佛教的寺院文物又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僧众离散。到1203年,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超戒寺)。

④其他原因:随着印度教的兴起,革除了婆罗门教一些繁琐的仪式,同时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渐趋衰弱。

⑤教义局限: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并非现实中的平等,而是宗教领域的平等。因而众生平等太过狭义化);佛教的内部分化,也削弱了佛教的力量(大乘佛教完全离开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特征,认为人的渴望是有神性的力量以及他们赐予的恩惠支撑的,而宗教修炼对世间的生命有相干性,因而适用于俗人;强调仪式、祷告等等);佛教的兴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腻色伽王两大护法明王利用王权的强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护,佛教地位一落千丈。

【国家精品/哲学/通识选修类】佛教文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