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关于申论学习的几点建议
1.2.3.关于申论学习的几点建议
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要调整心态,做到不自卑,不傲娇,不懈怠。自己无论是什么院校出身,招录机关都不会有学校歧视。出身永远代表过去,学习力和行动力才代表未来。无论过去怎样,保持前进最重要。要乐观地面对公考的挑战,将参加公考看着是一次人生的体验,看作是一次追求梦
想的前行。只要付出努力,即可,没有必要过分焦虑。
二、要制定计划,按量学习
任何考试要想好,学习计划不可少。学习中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复习半个月不见提高,但不复习半个月,就可能恢复到小白水平。所以学习时要制定计划,规定好哪几天学习哪几个版块,按量学习,训练手感,提高熟练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节奏不混乱,才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心平气和地去学习。国考过后是省考,如果国考过后放松一下,很可能前面的国考复习成果付之东流,因此国考省考要连续奋战。
三、不能忽略练题,要勤于动笔
申论学习要从“动笔写”开始,不要眼高手低,认为听听课,或看了所谓的攻略就会写了,不存在的。要真正落笔去练习,写一篇强于看百篇。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想法很多,但真到了动笔写的时候又无从下笔。这状况多动笔写写就会改变,所以说想千遍不如练一次。
动笔写时,不能光写梗概,觉得是那意思就成。可购买申论答题卡,像考试时那样,按申论答题纸格
子写,并注意控制时间,这样答题才能整体把握,懂得取舍,找到重点,抓到关键词和得分点。另外动笔练习时,一定要练真题。
四、要注意培养概括归纳能力
申论的题型,一般分为归纳概括、对策提出、综合分析、贯彻执行、大作文。前四种题型本质上就是
两类:一类就是最基础简单的归纳概括题(单一层次),另一类就是带着逻辑梳理的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贯彻执行,我们都可以看作是综合性(多逻辑层次)的归纳概括题,综合性就体现在逻辑要素梳理和排布上。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当然想提高得快一点,就得有针对性的训练。
五、读题读题还是读题
申论的阅读训练是关键,建议大家每天坚持训练一道以上小题,保持阅读思考练题的感觉。申论的阅读训练可以跟言语片段结合起来一起领悟。申论好的同学,言语片段不会差。我们经常关注行测的题目训练感觉,其实申论更需要保持练习感觉。提高申论阅读读什么,当然是申论的真题材料。知道材料说了什么,重点是什么,考官想考什么;分析提炼问题,结合当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材料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诠释或者解决;
六、不要迷信任何答案,不要偏信任何人
各大机构答案不一样,答案的不同源于,即使要点全部来源于材料,但是老师在做题写答案过程中,对于材料理解上角度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不自觉的引入了个人的主观判断,这样以来就会出现一些细小的偏差。所以没有哪家答案靠谱的说法,做题时,重点是寻找挖掘、总结梳理“接近完美答案”的方法!
很多人在考试前就通过各种途径学大神经验,到了考场,按照大神的方法答题,但最终还是以低分收场,这是为何?说直白点就是没动脑筋,人云亦云,这种死守教条的做法肯定是不可取的。别人说的话只可作为参考,你要做的就是吸取众家之长,你认为好的就保留,不好的就摒弃。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申论的独到见解,这才是最终的归宿。
申论考试所给的材料,涉及面很广,但试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合理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具有可行性的。比如2000年试卷的问题,可以通过城市建设合理规划获得根本性解决,当然必要的补偿也应有所考虑。又如2001年试卷的PPA问题,是当时社会热点之一,但完全可以通过舆论的正确引导来化解百姓的不安心理。申论考试不会引导考生漫无边际地遐想,不管问题多么复杂,涉及面多广,人们的见解多么莫衷一是,都是能够解决的。这样的命题思路,是由公务员录用考试性质决定的。
七、注意总结经验
其实我一直觉得申论学习在公务员考试复习中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即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比起行测的硬知识点,申论和面试都是可以走捷径的,面试的捷径就是“会演戏”,申论的捷径则是“会总结经验”。
八、申论小题和大作文不可偏废
网络上常见一些文章,有的说申论千万不要忽视前几道小题,因为前几道题给批卷人的标准答案都是几个短句,只要你的答案也有那几个点,你就能得分。所以写答案时候别不好意思,有的说要重视大作文,因为分值大。其实,手心手背都是肉,两者不可偏废。
九、正确运用资料
很多大神会推荐看《半月谈》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半月谈等社评文章,也有人推荐听新闻联播,认为这样可以提升政策理论素养。如果单从这个目的上看,个人认为没必要去看去听,因为素养这东西,没有几年时间的沉淀,指望看个几十篇政策理论文章,听几十天广播就提高,有些自欺欺人;再说申论测查的重点核心是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政治理论素养有更好,没有也不用担心,分析题干阅读材料才是最重要的。
但《半月谈》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半月谈等社评文章还是有利用价值的。我们可以这样利用:
一是用来训练自己阅读理解能力,学习文章写法。可先看大概,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再看结构,提炼思维导图;三看段落,分析独特、可借鉴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四看语句,摘抄
万能句和文采句。
二是将之作为写作大作文的练手。如果感到大作文难写,可在阅读一两遍上面的时评文章后,自己动手去默写,写完后,再和原文章进行对比,找出用词造句的区别,体会其写法。
至于其他教辅资料,见仁见智,各人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考虑。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不要买任何的模拟
题,不论是行测还是申论,因为最好的模拟题就是历年真题,这些题是专家学者耗尽心力琢磨出来的,每一道都饱含含金量,而模拟题质量是无法与其相比的。
十:不要迷信押题
申论主题本就是考察社会热点现象和政策执行情况,这本就是大众容易接触到的范畴,有类似的一些文章和材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比如扶贫攻坚、产业转型、中华文化、城市管理、污染治理、垃圾分类等等,被各大培训机构或个人猜中大方向的主题,并不奇怪,特别是熟悉政府部门主线工作的人员。以笔者为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主题便被笔者命中过题目。
即便大主题和大方向可以猜中,但现在的出题手法十分灵活,总是会选择大众熟悉、接触,但并不未能深入了解,更谈不上写作过类似文章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考题。所以,即便中了大方向,也难以猜中具体的小主体,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考察的是众筹的方向,而非单纯的政策宣讲和个体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