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科普x拟人化] Solenaia carinata 龙骨蛏蚌




拟人化形象
仍然是应人要求的制作且被甲方认为「腿还是太细了」。但无论如何还是认为没有愧对自己对此作品的投入。
※衣服上的红绳被设定为检测环境变化的传感器,和试管一起体现其对水质的重视。
※发色靠近了贝壳的颜色(当然并非真实反映而是指图中作为剑鞘的贝壳)。
※胸前的锚表明其营固着生活。
※想画出不耐烦的表情以体现其疲于应对动荡的处境,也不知道是否达到了效果呢。
※红绳和红鞋和中国志怪文章中的常见要素相呼应,体现其扑朔迷离的现状。
作者首次看到本种的贝壳时,就由不闭合的后缘和尖长的前缘联想到了箭袋或剑鞘之类事物。由此在创作过程中和甲方存在过分歧:起初对方认为贝壳最好用作护甲或盾牌。(创意的胜利x)

分类阶元
Unionidae 蚌科
Ambleminae 小方蚌亚科
Solenaia 蛏蚌属

阿卡林阿卡林阿卡林 阝可 ⺊ ??
比起上篇文中的 Anularya mansuyi 光肋环螺蛳,它们的资料(包括图片)要更加匮乏,这些字体反映着本种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形象。即便在2021年2月份被调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本种也仍然摆脱不了阿卡林光环。没有画成接近于灯里的粉红发似乎是一个败笔呢x
干脆交一张空白啊不透明的图层上来就可以了,甲方一定会非常开心的!!
言归正传,这样的情况其实广泛存在于当下的我国。由此可见入保仅仅只是第一步(高频率出现词汇x)。而回到物种本身,作者仅仅只做了初步的了解,就被这个物种及其所在的蛏蚌属引起了兴趣从而机翻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相关论文。

取名的艺术
蛏蚌属(Solenaia)在外形上最易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细细长长的外形——实际上若只论细长,那么剑形的剑状矛蚌(Lanceolaria gladiola,上一)和把自己拧成麻花的扭蚌(Arconaia lanceolata,下二)似乎还更有特点。故其中文属名更能准确的指出它属于何种的「细长」——蛏子一样的细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拼图&修图:Irisica鸢。图中蚌壳按比例展示。
不难看出蛏蚌属的体型其实并不小——比起沿海地区常见的缢蛏要大了好几圈,而本文介绍的龙骨蛏蚌的体型甚至要用拖鞋作为计量单位x 是什么样的吃货才会联想到要这样起名呢?实际上在入保之前,蛏蚌,尤其是橄榄蛏蚌确实在当地是一种美食。

图片来源于网络,拼图&修图:Irisica鸢。

倔强的衣食住行
目前,龙骨蛏蚌仅分布于鄱阳湖水系。化石证据显示其历史分布范围更广。作为一种营固着生活的动物,龙骨蛏蚌一旦选择在某处定居,将以自己强壮的斧足将自己牢牢锁死在栖身的洞穴中,一生不再移动甚至据说被拔出来以后还不能自己埋回去。要想容纳一只比拖鞋还大的动物藏身,足够深的淤泥或硬黏土就成为了必须介质。此外,水体中的有机质和溶氧作为影响浮游生物数量和密度的因子,将决定本种的存活乃至繁殖。较多的有机质和浮游生物意味着本种生活的水环境实则具有一定的浑浊度,这与实际观察相应证。

作为一种河蚌,本种的生活史中就必然有被称为钩介幼虫的一环(鳑鲏爱好者肯定不陌生x)。所以适合龙骨蛏蚌完成整个生活史的水域除了要满足本种的生活需求,还应适合寄主鱼类生活。

此外,藻类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数量合适的藻类可以作为食物和食物的食物氧气制造者,可如若藻类过多……


受胁的千层套路
这样的大蚌要说不引起聪慧的劳动人民的注意显然不太可能(所以它们在产地其实并不十分阿卡林)。纵然如此,假如仅仅只有捕捞,本种也不至于身陷如此境地——历史上高原人民都能长期稳定捕捞到螺蛳三属,更遑论身处鄱阳湖这一中国现今最大淡水湖的、拥有大量河鲜可供选择的居民了。和高原螺蛳的受胁过程相似,龙骨蛏蚌也是在多种因素联合作用下才逐渐变得稀少。

要理解龙骨蛏蚌面临的生存困境,就要从其生存的鄱阳湖的变迁说起。
在历史上,鄱阳湖区就有长久的围湖造田过程。建国以后,以“向水争田”“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为由继续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因此骤减。对于围湖造田区域的龙骨蛏蚌而言,这无异于吞噬了它们的栖息地。蓄水能力遭到破坏的湖泊,在枯水期会被工农业用水迅速“榨干”、丰水期则将承受脱缰野马般的污浊洪峰。那些幸而未被围湖造田活埋的个体由此也被迫应对要么渴死要么饿死的双重困境。
除了围湖造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使用同样在影响湖泊的蓄水。除开入湖五河修筑的堤坝,长江干流上以三峡为代表的大型水利工程的蓄水活动一样能导致向鄱阳湖等下游湖泊补充水量(尤其枯水期)的减少。

此外还有与砂有关的两个变化:一方面,历史上对入湖河流不科学的开发使大量泥沙汇入湖中,湖底被不断抬高、湖泊容量减少;另一方面,基建房地产的加速井喷式发展让采砂成为暴利行业——无序、过量的采砂在拓深了鄱阳湖通江水道、增加了下泻入江的湖水的同时还破坏了湖床下的蓄水层,导致湖水大量向地下渗漏。对于采砂区的龙骨蛏蚌而言,根本不需要等待水位变化将其杀死,采砂活动直接就能把它们连着家一起扬了。



水量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同样制约着水生态环境的变化。湖区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污染物在湖底沉降,使得环境不再适宜软体动物生存;水体富营养化使蓝藻暴发导致水华;污染和无序捕捞使宿主鱼类数量锐减。更何况至今仍不清楚龙骨蛏蚌的宿主鱼类是什么,且由于本种的繁殖季节恰好是冬季枯水期,无论捕鱼还是摸蚌都变得容易,更加影响其繁殖……

血脉延续的困境
前文提到,本种面临的各种压力已经将其几乎逼入绝境。甚至与同样处境不妙的近亲橄榄蛏蚌相比,其密度和数量还要低。在论文《Conservation of the endangered freshwater mussel Solenaia carinata (Bivalvia, Unionidae) in China》的调查中,渔民的捕获的龙骨蛏蚌和橄榄蛏蚌比例为1:37.5。本种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也使其更难适应环境变化。
相比于人工繁育已初具成效的近亲橄榄蛏蚌,由于宿主鱼类尚未可知,本种的人工繁殖至少在目前难于开展。如此一来,复刻扬子鳄和江豚的模式甚至都不可能,这也就意味着当前的保护将仅限于对其生境本身——没有退路。


「让更多人看见」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治理在近年来的推进力度之大有目共睹。例如针对上文所说的采砂活动,国家两高就在2016年底颁布司法解释:河道非法采砂以非法采矿罪入刑。这无疑有利于相关地区的执法和守法。另一方面,对于新砂源的探索也能缓解当前采砂地区的环境压力。
虽说有了上述时代背景,我国的物种保护之路仍旧坎坷。就连因取得过明显成效而盛极一时的「旗舰种」模式也不过一种探索。其基本逻辑在于:选取一种或几种大众领导关注度高的物种即所谓「明星物种」,通过对它们的保护措施荫及其生境内的其他物种,从而达到多快好省的保护。这些「旗舰种」因此也被默认为「伞护种」。可显然,再好的伞也不免有漏洞——毕竟资源是向「旗舰种」倾斜的。那些与「旗舰种」分布重叠但生境偏好不尽相同的物种的处境甚至会由此而更不乐观,亦即思维上的片面和怠惰会引发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大熊猫保护区内的林麝和亚洲黑熊栖息地丧失得更快了……
故而长远看来,环境治理/保护的过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方为正道。多快好省不过是存在于幻想之中的泡影。虽说如今甚至连这种多快好省模式的推行都会遇到巨大的障碍,但未来呢?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既然扶贫可以精准,那么「精准」的方式也一定能在物种保护上有发挥的可能。而这样做的前提之一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生物。而这个「了解」,显然不应停留在「这你也敢抓,真刑啊?」的境界之上。
免责自救声明:本文作者清楚明白经济发展和基建工程的重要性,没有它们,我连写这篇文章的资格都不具备。人类社会从来都是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中发展前进的,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当时修建这些工程的目的显然是事后诸葛。古云「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能看到这里的各位,想必心里也有属于自己的考量吧。

参考文献:
※1 Conservation of the endangered freshwater mussel Solenaia carinata (Bivalvia, Unionidae) in China
April 2018Nature Conservation 26(2)
DOI:10.3897/natureconservation.26.25334
※2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freshwater mussel Solenaia caranita (Bivalvia: Unionidae)
February 2018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28(1):37–44
DOI:10.1002/aqc.2829
※3 龙骨蛏蚌的再描述(真瓣鳃目:蚌科)
动物分类学报 第16卷 第1期,1991年1月
※4 浅析鄱阳湖湖泊面积缩小成因及对策
DOI:10.3969/j.issn.1008-3103.2012.02.024
※5 淡水中心首次突破橄榄蛏蚌全人工繁育关键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2020-05-12
※6 在熊猫的“保护伞”下,林麝和亚洲黑熊消失得更快了
物种日历,2021-02-01
※7 砂石价格暴涨!砂石断供 江河告急 项目停工
搜狐-东方砂石,201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