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见 | 耷·琼培:往生“极乐世界”,要先知道那里并非是生命的终点站

很多人学佛都是从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开始的, 然后通过慢慢地学习深入,应愿往生到佛的乐土。在佛之四大净土之中,以阿弥陀佛为代表的西方极乐世界在俗世生活的影响最为广泛。极乐世界凝聚了人们关于美好的所有想象,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到了那里就能完全抛开,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到极乐世界,因为它就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人存在的。那么要如何才能抵达人人梦想的极乐世界?很多重要的显密佛法都讲到了往生极乐的方法,可以学习经咒,也可以修习“颇瓦法”,“颇瓦法”是指走过中阴而成佛的方法。

佛祖住世说法时,根据度化对象根基的不同而分别三转法轮,第三转法轮的时候讲到极乐净土,在《佛说阿弥陀经》中将极乐世界的状态一一呈现。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美丽、清净、自在、庄严,很多人穷极一生所追求的珍宝在那里堆积如尘埃。在佛之净土,生命渴求发现更加美好的东西,也渴望更深的奥义——要成佛。很多菩萨生长在极乐世界, 发挥着各自的能量,做着利益众生的事情。只有到了极乐世界,才会发现,原来这里也不是生命的终点站,而是一个中转站,一个能够听闻更多佛法并继续修习的清净之地。

噢!原来极乐世界不过只是一个美好又庄严的学佛境界,知晓了那里的状态和其存在的意义,那么你还想要去吗?一个人要坚定怎样的信念才能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抵达那里?

《佛说阿弥陀经》中说道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要如何抵达净土,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 要不断地观想阿弥陀佛;
二、 善根要从很广大的方面去做;
三、 去积累无穷无尽的善根,发菩提心;
四、 所积累的善业为了往生到极乐世界而去回向祈祷。
这四点是往生极乐的因和根本,其中第三点是大乘发心,其他是大小乘共同的。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世人,也是著名的宗教理论家,他最卓越的贡献是在中观方面作出了全面的开发和明了的解说。格鲁巴经常念诵的《往生极乐世界祈愿文》为宗喀巴大师所著,通过赞美、祈祷与愿力,向信众呈现极乐世界的状态和作用。只有了解之后,一心往生的信念就可以提起了,发心为了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不断地去观想,坚定这样的发心,就是大乘的善根。而拥有大乘信念和善根的人就可以往生。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被尊称为“佛父”,早已成佛的他为了更好地度化众生才显现成菩萨的形态。宗喀巴大师通过祈祷文殊菩萨而得到中观的智慧,在不断的祈祷中,他也不断地解开中观思想方面的难点。因此在《往生极乐世界祈祷文》中,开篇首先就是对文殊菩萨的祈祷和赞美,然后是对长寿佛的祈祷。长寿佛从慈悲中做出的功德最为殊胜美好,他帮助众生,给众生以无穷的能量;对长寿佛的一次忆念,就可以离开痛苦,抛离死亡,得到长寿;就可以更好的学习佛法,破迷开悟。长寿佛的慈悲与爱心像流水一样无间断、无污垢。对众生的爱护就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把人从痛苦的泥沼中解救出来。
佛为了众生的发愿从念力中化现出来一片美丽庄严的净土,去往极乐不仅要先种下一个因,还要 有强烈的愿望。佛经常教导我们怎样无污垢的发心,怎样祈祷。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佛无数次赞美, 广大宣讲的一个法门,那里也有外在的“器”世界 和内在的“情”世界,以阿弥陀佛为本尊去皈依, 怀着虔诚的心意祈祷并且无阻碍地观想极乐世界情器之种种,坚定极乐境界是独一无二的信念。

往生的信念就是根,对未来的方向升起信念和愿望,那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极乐世界的“器”世 界是怎样的,以便于我们在初期观想的时候能有一个模板和参照。
极乐净土在世界的西边,经过几万亿个佛国就能抵达那里。按照人类的概念,大概约等于几万个光年。那是一个人类的脚步无法驻足的地方,但佛陀又在告诉我们,那遥不可及的净土似乎就在眼前。当太阳从西方落下的时候,肉眼可见的事物似乎也都随着光线消失,于是人们也将西方视为生命的归宿。就像汉语语境常常表达的那样,逝去的生命都 “归西”了。对于真正学佛的人来说,所有的名称不过都只是一种概念,但人们需要有一种愿景,一个念力所及的方向。人们要通过肉体死亡的方式在极乐世界的莲花里重生,将极乐世界置身于西方,不过又是一次生死轮转。
在当代很多人的眼中,现实中的西方世界也是 一种极乐之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代表着自由、 解放。观念最初开放的时候,似乎所有闻所未闻的事物从西方涌来,令很多人都梦想抵达西方大洋彼岸的乐土。通常意义上,人们向往新鲜感,向往自由和纸醉金迷的物质世界。佛陀依照每个人智慧的不同而传不同的法门,当人们的智慧还不足以完全理解极乐世界对现世的意义之前,还需要用很多物质世界的东西作为观想的依据,以此激励起人们的信心。

极乐大地的地形就像是丰厚的掌心,地势平坦而又辽阔,尽管如此,那里依旧被难以数计的珍宝铺满,甚至就连很多花草树木都是珠宝长成的,根是黄金,树干是白银,树枝是琉璃,上面挂满了玻璃和琥珀的树叶,开出来的花朵是红色珍珠,结出来的果实更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两千五百年前,佛祖释迦摩尼就是这样对僧众描绘极乐世界的形态。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他们一生都在渴望积累财富,很多人甚至不惜牺牲性命去奢求,而这些事物都存在于普罗大众的意识形态之内,能够作为参考让他们进入观想,只等待有天有人能够开悟:“噢!原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珍宝不过只是极乐世界中难以计数的尘埃,那么在那样的世界里一定还存在着更加高级的理想,但究竟是什么呢?我要自己进入那里去寻找答案。”人们一旦意识到,当一段生命的旅程结束,精神还能抵达另外的世界并且以更高级的形式存在,那么就能升起强烈的愿望,发菩提心,去累积福报资粮。当然也不再惧怕现实的苦难和死亡。

因为存在着一个可被参悟的真实意图,因此教化的手段会随着人们的思想变化而改变,也就是当代人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说,旧时代的人们形容威猛的本尊金刚,不仅长着三头六臂,每只手还都握着神兵利器,更是如虎添翼;那么到了现代,人们对“威猛”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改变,假如我们再说本尊金刚,甚至只要两只手就已经足够,左手握着原子弹,右手拿着最先进的智能装备武器。对于参悟的人来说,金刚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渴望获得的是金刚所代表的勇气,勇敢地断除我执的观念。这是一个概念性的、逻辑性的问题,尤其对我们了解和进入极乐世界非常重要。佛法一直在指导人们去思索缘起性空。证悟空性,就会了解极乐世界就是一个超越性的极乐世界,才能接触到更加美丽的极乐世界。
文章摘自耷•琼培仁波切
《祈愿往生极乐世界》

耷·琼培
1975年出生于甘孜州理塘县,是一位集书法、绘画、诗文于一身的当代艺术家;新概念唐卡创始人;文化底蕴深厚的学者;有着丰富雪域精品文玩的收藏家;善播妙音的歌者。耷•琼培在书画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在其它方面依然成就颇丰。除了已经出版的《新概念唐卡》、《藏文书法精粹》之外;还有藏文书籍《话说藏茶》;藏译版泰戈尔诗集《情人的礼物》、《渡》,在多个网络媒体、杂志上发表的专业论文;另有《贝玛东嘎》、《喜马拉雅灵歌》两张专辑。
[ 作品收藏或合作请联系13911777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