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湿热重?不过是阳气被湿堵住了,阳气一通,湿热自然散了
湿热不过是阳气被湿堵住了,小便一通,阳气就通了,湿热自然也就散了!湿热真的很难除吗?过了夏至以后啊,这个天气是越来越热,不仅热,还湿,再过几天就进入三伏天了,这时候正是湿热最盛的时候,人就容易受到湿热邪气的侵袭。
我记得有一年三伏天的时候,我在门诊上遇到一个病人,他当时来的时候啊,说是最近感觉全身酸疼,胳膊腿跟灌了铅一样,沉的抬不起来,食欲也不是太好,总是不想吃饭,有时候呢,还感觉胸闷。有时候头还疼,一到下午啊,体温就升高。再一看舌头,舌苔比较白。

根据这个病人自己说啊,也吃了半个月的中药了,但是感觉基本上没什么改善,我看了看这个病人之前吃的方子,是以健脾化湿为主的,确实,根据他这个症状描述啊,体内确实是有湿邪的存在,但是忽略了什么呢?忽略了热,但是他每天都有一个发热的症状,并且发病的这个季节,热邪比较重。所以虽然这个病人舌苔看起来以白为主,但其实是一个湿重于热的湿热症。

那湿热、湿热,就包含了湿和热两种邪气,这两者一结合,粘腻难解。并且在用药上不好把握,为什么这么说呢?湿是阴邪,热是阳邪,你用温药除湿,怕助长热邪;用凉药清热,又怕这个寒藏进湿里。那就没办法了吗?当然不是了,清代名医叶天士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什么呢?
他这个湿热胶着在一起啊,热透不出去、湿也排不出去,那就一定要怎么样呢?要“通”,通的是什么呢?是阳,阳气,在伤寒论中啊,不仅仅指的是阳气之气,还指津液,叶天士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让水湿从小便排出去,分化三焦的湿热邪气。

那哪个方子比较合适呢?就是后来的三仁汤了,三仁,杏仁宣上焦,蔻仁畅中焦,薏苡仁利下焦,竹叶、化湿、通草性寒淡渗,半夏、厚朴理气化湿。全方三焦分消,湿热自清。

以这个方为基础,又根据这个病人的情况稍作加减,果然服用了半个月啊,症状就明显好转了。
所以说中医人啊,选方用药第一点就是要辨证准确,如果说有自己拿不准的情况,要多多到经典、前人的经验中去寻找答案,这样才能不断精进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