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时间与进程,吐槽下德意志的“军马”
近期群里面又开始讨论起了三德子的“坦克”生产相关问题了,虽然这已经是个陈旧的话题了,但讨论起来还是有一定的乐趣。也借着这一篇专栏,结合一些历史资料,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当然如标题所言这一次的主角是四号坦克。

起源
德国一战后对坦克正式的研究起源于1926年始的“拖拉机”项目(轻中重型),并在之后与毛子开展了合作,但这些坦克基本没有太大的实战价值,可以说是纯粹恢复水平的验证项目。

而真正的作战坦克的研发生产则是要从1933/1934年开始。首先是“农业拖拉机(LaS)”(Landwirtshaftlicher Schlepper),也就是日后的1/2号坦克,这些坦克本质上都是训练坦克;但这些坦克不仅仅投入了实战,还总共生产了超过3500辆,

在1934年,一个名为Zugfuhrerwagen(领队战车)的项目诞生了,合同被授予给了克虏伯、MAN、莱茵金属和戴姆勒-奔驰四家公司,最终在1936年戴姆勒-奔驰赢得了该项目,这也是古德里安规划中的主力坦克,该坦克因为道路原因的顾虑,上限不应超过24吨。
值得一提,古德里安和机动部队总监部都认为该坦克应该装备50mm加农炮,但是德国陆军武器局缺乏前瞻性的否定了这一决定,但更大的炮塔座圈需求还是得以保留。

古德里安计划的另一个项目则是Mittlerer Traktor(还是老代号中型拖拉机),后被改为Begleitwagen(伴随车辆),克虏伯、MAN、莱茵金属参加了竞标,这次克虏伯胜出了。这种坦克是用作支援用途,装备了短管75mm(7.5 cm KwK 37,身管24倍径),该坦克因为道路原因的顾虑,上限不会超过24吨。
令人疑惑的是,其实在一战德国就得出结论:75mm级别的火炮对步兵的火力支援其实并不是很称职,如果4号一开始就装备一款类似leFH 18的榴弹炮是否更适合任务需求。

丰满的计划与骨感的现实
在最初的计划中,德军希望在1939年10月能够拥有可以作战的1095辆1/2号坦克、2511辆3号坦克和624辆4号坦克,包含储备的105辆坦克,计划拥有5288辆坦克。
而实际上截至对波兰宣战(1939年9月1日)时,德国仅略微拥有超过3000辆坦克,其中1号坦克的数量接近一半,可以说在5年的战争准备期中(34-39年),德国的效率是相当低下的。

从1935年到1939年,德国仅生产了267辆3号坦克(全部为3.7 cm KwK 36)和262辆4号坦克(全部为7.5 cm KwK 37)。40年的状况才得到一定的改善,全年生产的坦克数量为1643辆(895辆三号+280辆四号+275辆38T),这一年5月(法国战役开始)和年底,德国坦克月产量方才突破100和200辆。

而在德国进攻高峰也是最佳“窗口期”的41和42年,坦克的总产量则为3806辆(1845辆三号+480辆四号+698辆38T+550辆突击炮)和6174辆(2555辆三号+964辆四号+195辆38T+828辆突击炮),虽然数字看上去尚可,但其实1941年末和42年损失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生产数量,同时在战场上德国的坦克面临着数量和性能(至少是纸面上、含大部分旧型号)的双重劣势。

战略上的误判与具体设计失误
在战略方面,在触发全面战争前(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基本战略为短期战争,工业经济结构仅为部分战争状态,直至1941年前,对于坦克工业乃至军工业的投入仍然十分有限,同时德国高层有意无意的选择遗忘了美英的介入影响,似乎忘记了真正的危机即将到来。
同时由于接踵而来的胜利--迅速而轻易的胜利,导致德国高层并未对原有的战略进行修正,也未对低效而臃肿的官僚体系进行有效的改变,可以说战争前几年德国的产能远远未能利用。

在具体设计方面,从1934年起古德里安就要求三号坦克装备50mm加农炮,但事实上德国直到1940年方才生产装备短管50mm(5cm KwK 38)、1941年末才生产装备长管50mm(5cm KwK 39)的三号坦克,距离第一次提出这要求过去了6-7年。
更令人震惊及奇怪的是,德国并不仅仅50mm长短管并存,它们使用的弹药还是不通用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5cm KwK 38是一款专门为三号研发的坦克炮,而不是KwK 39这种改装适配炮,不禁要问这么折腾何必呢?

当然具体设计还有很多问题,这里就不展开细说。到了目前,很多人可能会问,本文主角不是“四号坦克”吗,怎么还提到了这么多其他东西?
其实本文目前列举这么多数据,意在说明:因为德国本身的种种问题,使得早期德国坦克路线与计划出现了很大偏差,第一是1/2号这种训练坦克不仅仅生产数量远超过计划,并且大量广泛参与了实战;第二是3/4号这种“过渡”用途的主力坦克,实际基本完成计划时间被推迟到41年,而且装备数量和性能并不能跟上军队的实际需求,实际上拖慢了坦克系统的正常换代。

而接下转将转向对比下三号和四号坦克。
3号 VS 4号
虽然说最早的招标要求都是不超过24吨,但实际上4号的底盘潜力要大于3号(25吨对23吨),同时4号有更大的炮塔座圈也使其有潜力去换装更强大的坦克炮。在防护方面两种坦克则是相似,但后期版本的三号坦克的炮塔防护更加优良。

但是在前期,四号的这些优势并不显著,四号能装的三号一样可以完成(尤其体现在突击炮等底盘),而在总装工时方面三号则略优于四号(1800小时对2000小时),造价则是9.6万马克对10.4万马克(不含炮塔),同时三号可以比四号坦克节约大量的铝(178kg,66.2%)、铜(135kg、69.2%)、锌(17kg,27.6%)。
可以说3/4号坦克定位相当重复。

中后期四号性能
从中期开始(F2型后),四号坦克便装备了长管75mm火炮(7.5 cm KwK 40 L/43和L/48),穿深可达86mm/30°或109mm/0°(1000m,APCBC,L/48),G型的防护为50mm/10°+50mm/10°级别,可以有效压制T-34/76。1943年、1944年的最终改型(H/J)则是将防护提到了80mm/10°+50mm/10°,在这个时代来说炮塔防护显得薄弱,难以对抗大头34(T-34/85)等当时的主力中型坦克。

H/J则基本把4号坦克的底盘潜力用到了极限,事实上无论是换装长75(7.5 cm KwK L/70),还是倾斜装甲四号计划(原9/BW计划,增重至27.2吨--28.2吨),对于原有4号底盘都负担过重,有计划但并没有继续修补下去了。

平心而论,四号这种于1935年确定指标、1936年出原型车的坦克来说,能持续生产改进到1943年面对各种新型坦克不落下风已经很难得,只不过它步入了错误的时间与进程。
到了1943、44年,四号底盘潜力已经用尽需要更换的时候,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俩年四号坦克的产量达到了3073、3371辆(不含突击炮),停产对于德国来说意味着提前毁灭,于是只能这么将就了。

个人以为,如果不对历史上时间线和总体决策做过多的变动的话。最佳决策是3/4号坦克只能留一个,个人认为是留下3号,并在38-40年研发一款25吨级的新底盘,1941年入役,这样情况将比历史上好很多。
至于更大规模的架空,看看近期有没有时间,说不定来畅想一下。

写的比较仓促,不足的地方还请指出,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交流下。
日后可能还会再添加补充一点内容。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