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流行音乐的深度研究:华语音乐已经完蛋了吗?

2023-01-29 18:24 作者:千叶秦风  | 我要投稿

笔记+评论?如果有个标题,就叫《认识的一神论化》吧。

这不是一场艺术鉴赏,而是一篇科学论文,因为up主用的是纯粹的技术主义的研究方法。从每首歌的振幅、频率中提取600个数字(描述符),做机器学习训练确保描述符的可靠性(尽管谁也不知道这些描述符对应哪些声乐概念),然后根据数据分析获得每一年的“平均歌”(最接近平均值的歌)和“离谱歌”(最远离平均值的歌)。我有一定声乐基础,略懂傅里叶变换,做过机器学习,所以只觉得平常甚至苍白,但从弹幕看对很多人确实是降维打击。难怪我导说“机器学习是大势所趋”?机器学习就是一个框架:每个大佬把自己最牛逼的成果和机器学习一结合,就能让稍微外行的人永远追不上;外行人根据无脑的算法提取了几个机器认为重要的描述符,就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这个领域。这是目前科学发展的方向,但不应该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方向。

在我看来,真正有价值的在于量化之后的分析。up主首先提取出了每一年的“平均歌”,认为“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这不对,平均歌越来越体现科技的力量了,越来越没有人的力量了。艺术是时代之声,艺术的源泉是采风,或者说人把握时代下的生活。用机器替代人,倒也确实反映了时代。接着,up主分析了离平均点最远的“离谱歌”,离谱歌从探索性的实验性的变成了简单旋律的无脑重复。这个结论是重要的,所谓“创新”或者“进化”(基于变异),就该是如此。其实,依赖于技术和数量,不再关注人间百态,恰恰导向了这种令人绝望的死寂。


数量化是人类认识的一种技术手段集合,把万事万物首先标准化为数,然后借着数去把握事物。这是目前最受推崇的一种认识方法,据说它理性。现代科学为此发展了大量的数量化技术、数据转换提取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而且从义务教育阶段就把这些技术逐渐安装进了人脑这个操作系统,所以大多数人会觉得这种方法很安全、很好用。是的,我就是想说,这未必安全、未必好用,只是大多数人脑子里已经预装了这个软件而不自知。“爱好自由”的人总是讨厌手机这个小型电脑里预装的软件,但并不会反思自己的人脑里是否被预装了软件。

认识方法并不唯一,也不存在最好。圆有笛卡尔坐标的表达也有极坐标的表达,二者是等价的,并没有优劣。量子力学有微积分表象(薛定谔方程)也有线性代数表象(海森堡矩阵),二者仍是等价的,没有优劣。人体可以通过体检表上一系列指标来把握,也可以通过脉象、舌象、面相来把握,二者依然是等价的,只不过这就很难通过一般的数学方法去证明。是的,一旦超出数理方法的范畴就很难达成共识了,上一段我已经说过这个问题。

浙江导向新的问题,固守一种认识方法必然狭隘而且终将走向死寂。单一表象看到的一定是有限的,在揭示部分真相的时候掩盖了更多真相,这是符号学常识。人眼可以看到对方的皮囊,蛇眼却可以看到人的心跳,固守一种表象,那就非说人眼看到的才是真相、蛇眼看到的是虚妄。这不过是与人讨论时常常发生的事情。

“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自动化,把人排除出去,让人成为不知所措的弃民。华语音乐的问题其实就是如此(外国不也一样么?不过还隔了一层异域风情的面纱。),因为固守一种技术路线,自然会标准化、程序化,越来越高科技,越来越不需要人的参与,试图挑战这种技术路线的“离谱歌”会被技术性地减少。最吊诡的是,up主精准地用同样僵死的标准化方法来分析这个变化。于是毫不令人意外地,up主觉得越来越高科技的“平均歌”“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并且认为艺术需要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关于流行音乐的深度研究:华语音乐已经完蛋了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