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历史就不懂战略,要去读《资治通鉴》

唐代一个臣子写了《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死后,把唐太宗的《帝范》和武则天的《臣轨》两个精神合起来的一部书。这本书出来以后,无形中好像给后来的帝王们一个典范,说应该如何做一个领导人。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喜欢读《贞观政要》,乃至出家人都在读,这很奇怪了。我说你们想当朱元璋吗?这些书是想当领袖的人读的,我们读了没有多大用处,看看好玩而已。这两个合拢来的内容,是真正中国文化精神的仁义之道吗?不是的,你把它们一分析、一整理啊,通通是杂家、霸术,权术。
我们再看历史上相关主题就很多了,《千秋金鉴》,张九龄作,也是作给皇帝看的。后来宋朝的司马光作一部《资治通鉴》,是教皇帝从历史上学习怎么样处理政治,所以是资治,是教育皇帝的书。我们读《资治通鉴》,可以当历史资料读。(《孟子与离娄》)
许多同学喜欢讲历史,喜欢读《资治通鉴》等书,高谈阔论,煞有介事,觉得蛮好玩的。有一次,我对一个同学说,你喜欢读历史,读多了历史,尤其是多读了中国的历史如《资治通鉴》一类,会害了你们。这位同学听了很诧异,红着脸说,怎么读历史会受害呢?我说, 我不是说读历史不好,只是要你明白。为什么呢?过去中国历史的著作是偏重在标榜圣君贤相的人治,你多读了历史,不知不觉间就隐然有以圣君贤相自命的味道。等于每个人看小说、看戏,往往把小说里、戏里好的主角隐然自比起来。你总不肯自比戏里的那些坏蛋吧! 一个平平凡凡的好人,居家处世,居然在心理上无形中模仿了圣君贤相以自命,岂不自招其祸、不伦不类吗?
人人都说《资治通鉴》好,事实上,也实实在在真好。可是,司马光写的这一部通史,它的主要重心是给当皇帝的人看的,是用来教育皇帝的教科书,所以叫做“资治”。资就是帮助、帮忙、资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它是教皇帝对于古今政治上的得失成败好好研究,好好以这部历史来做借镜,做榜样,做反省的。你我既非龙种,又非相才,读史便要小心,不可强自入于圣君贤相之列才对。此外,什么《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书,也都是教皇帝的教科书,理由也是一样。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至于今后的历史,又要另起更始,又当别论了。(《孟子与公孙丑》)
过去我在台湾的时候,当时海陆空一班将领们,有许多都听过我的课。 有一次我提倡,你们不读历史就不懂战略,不懂战略怎么样打仗呢?我说你们去读《资治通鉴》。他们都到了少将以上,问我“怎么读啊”。我说你把一部《资治通鉴》三十个人分开读,你读这半本,他读那半本。一个礼拜后,他来报告这半本是什么内容,你们问他问题,意思不懂的问他。然后下一个礼拜,你报告。他读汉朝的,你读唐朝的,这样每一次报告,那不是大家集体都读了吗?结果用了我这个方法,他们不到一两个月,每人历史都讲得呱呱叫!都会了。所以我贡献你们诸位,大家抽时间读书。(《南怀瑾讲演录》)

往期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