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日哲学 #208|我存在吗?——奥古斯丁的自我存在论证

2020-01-17 22:33 作者:Arinor  | 我要投稿

这篇专栏是视频 AV78452885 的文字版。

 

自古希腊的皮浪提出怀疑论以来,哲学家们总是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怀疑和谨慎,要求接受一个关于外部事物的信念之前要有充分的根据。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人们往往对关于自己的知识深信不疑,常常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直到近现代,哲学家们才逐渐意识到,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比对外部事物的感知更加可靠,关于自己的知识正如同关于外部事物的知识一样,如果没有根据就只能是想象或者迷信而已。正如赖尔所说:

我们如何建立和应用 关于人们公开的或隐蔽的行为的 特定种类的定律式命题,这其实是一个方法论问题——通过观看棋手下棋,我领会了棋手的技巧和策略;通过考察我的一名学生的工作,注意他的种种借口,聆听他的谈话,并把他的表现与其他人做比较,我了解到这学生很懒惰。如果我自己碰巧就是这名学生,那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不同之处。」

不过,要是单说为关于自我的知识提供理由,哲学家们倒是很早就在做这项工作了。例如,古代哲学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自我存在,或者说个人存在的问题——古罗马时代的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就给出了一组证明自我存在的论证。他在著名的《上帝之城》中写道:

不存在的人不会犯错。于是,如果我错了,那么我存在。既然如此,我怎么会在相信自己存在方面犯错呢?毕竟即便我犯错了我也存在,因此我无疑不会在知道我存在方面犯错。

这个论证是否可靠?我们先把论证整理为分行论证的形式。

记x和y是任意对象,F是任意性质,那么奥古斯丁的自我存在论证由以下三个前提构成:

  • 前提一,如果x弄错了y是F,那么y不是F。

  • 前提二,如果x没有弄错y是F,那么y是F。

  • 前提三,如果x弄错了y是F,那么x存在。

在这三个前提为真的条件下,奥古斯丁用存在这个性质代入F,将我代入对象x和y,然后假设命题四:我弄错了我存在。

于是,根据前提一和命题四得出命题五:我不存在。

根据前提三和命题四得出命题六:我存在。

显然,命题五和命题六矛盾,因此命题四是假的,也就是命题七:我没有弄错我存在。

根据前提二和命题七,我们就得到了结论:我存在。

——明明只是简单的一段话,分析起来竟然这么复杂。

然而,这个论证是不可靠的。

问题出在前提三。在前提三里,奥古斯丁引入了「存在」这个词。但是存在这个性质是很诡异的。我们看,「中微子存在」这个命题,说的是某个是中微子的东西存在,可若是按照奥古斯丁的逻辑,既然这个东西已经是中微子了,那它本来就存在呀,就跟存在的人才能犯错是一个道理。但如果中微子本来就存在,那么科学家在发现中微子存在之前,早就该知道中微子存在了。这是荒谬的。

再看,「以太不存在」这个命题,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以太。可是如果世界上没有以太,那「以太」这个词指的是什么呢?如果这个词什么都不指,那「以太不存在」这句话岂不是什么都没说?如果「以太」指的是某种不存在的东西,那以太本来就不存在,我们说「以太不存在」岂不是同义反复了么?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哲学家们指出,在类似于「中微子存在」的语境中,「存在」所指的并不是某种性质,它不是一个一阶谓词,而是量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存在若干事物,它们是中微子。但是,在另一些语境下,我们还是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让「存在」成为指的是某种性质的一阶谓词,比方说「孙悟空不存在」这句话说的是:孙悟空是一个文学虚构角色,他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所以我们要区分两种不同的「存在」,其中一种是量词,意思是有对象例示了特定的性质;另一种是一阶谓词,意思是对象在现实世界中存在。那么,奥古斯丁在自我存在论证的前提三里,谈论的是哪种「存在」呢?

如果奥古斯丁说的是作为量词的「存在」,那么前提三的表述就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述是:

  • 任取对象x和y,以及性质F,如果x弄错了y是F,那么存在对象x和y,以及性质F使得x弄错了y是F。

这个命题是同义反复的,当然是一个真命题。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个命题的后件所说的仅仅是:x例示了「弄错了y是F」这样一个性质,并没有说x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前提三的「存在」理解为量词,那么论证并不能得到「我存在」的结论。强行得到「我存在」的结论,那就是偷换概念了。

那有没有可能,奥古斯丁说的是作为性质的「存在」呢?这时候,原本的写法倒是正确的——也就是:

  • 任取对象x和y,以及性质F,如果x弄错了y是F,那么x存在。

——只不过这个命题是假的。打个比方,我们让x和y都是孙悟空,F是能够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那么条件句的前件就是「孙悟空误以为自己能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是一个真命题;然而,孙悟空并不存在,条件句的后件是假命题,整个条件句也就是假命题了。进而,整个论证的三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假的,它也就不是一个可靠的论证了。

总而言之,奥古斯丁的自我存在论证是不可靠的。他混淆了两种不同的「存在」,使得他的论证要么偷换了概念,要么包含一个假的前提。

距离奥古斯丁写成《上帝之城》已经过去了大约1600年了,时至今日,存在不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仍然是贴吧哲学家最喜爱的话题之一。不过,与形而上学问题的受欢迎程度形成对比的是,爱好者们往往低估了形而上学问题的难度。在这方面,奥古斯丁的自我存在论证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当我们在谈论某物存在、某物不存在的时候,想一想,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说「存在」。

每日哲学 #208|我存在吗?——奥古斯丁的自我存在论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