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1.15 德国古典哲学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5、德国古典哲学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从康德开始,中经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发展,到费尔巴哈告终。德国古典哲学不仅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有重大影响,并且其积极的成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判地继承。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除费尔巴哈以外,都是唯心主义者。康德说,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费希特说,世界是“自我”的产物;谢林说,世界是精神和物质的无差别的混合;黑格尔说,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这实际上反映着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空虚和软弱无力,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相比,是一个倒退。马克思说:“被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所击败的17世纪的形而上学,在德国哲学中,特别是在19世纪的德国思辨哲学中,曾有过胜利的和富有内容的复辟。”[1]费尔巴哈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对恢复和捍卫唯物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并且只限于自然观方面,他在社会观上同样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批判和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并把唯物主义彻底应用于人类社会和历史领域中去。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对辩证法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黑格尔作出了重大贡献。恩格斯说,“这种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2]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在它原有形式上是毫无用处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拯救了黑格尔辩证法,把它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才使辩证法成为正确反映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哲学革命的开始和继续,它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一样,充当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它又不同于以革命姿态出现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而是以公认的教科书和普鲁士王国的御用学者[3]的地位出现的。这说明德国古典哲学既反映着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变革要求,又反映着它的保守性和反动性。它和德国资产阶级一样,“对于保守派来说是革命的,对于革命派来说却是保守的”。[4]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对德国古典哲学作过大量的科学论述,肯定它的历史贡献,批判它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这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指导思想。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5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3页。
[3] 费尔巴哈除外。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3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