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不敌灰熊 火箭为何能与灰熊僵持半场 小波特的回归作用明显
北京时间3月2日,火箭在主场以99:113不敌灰熊,遭遇11连败,11连败是目前联盟的最长连败。

本场比赛,火箭队小凯文·波特复出,杰伦·格林和小凯文·波特最近两场比赛先后复出,时隔一个半月后,火箭终于迎来了全员健康可以作战的情况,这对于这支重建的火箭队意义非凡。
当火箭全员健康能出战的情况下,对于这支火箭未来的建队思路和舰队模型构架才更有意义,从这种角度而言,本场比赛,可以一分为二,一方面看到火箭全员齐整的构思和建队思路,另一方面看到火箭为何输掉了这场比赛。

而这么一分为二的分界线最好的时间刻度线就是中场休息时间,在上半场火箭一直与灰熊处于僵持的阶段,在中场结束前,杰伦·格林超时的压哨三分没有算,最终火箭以44:47落后灰熊3分,而到了下半场,火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大比分落后,最多落后28分,在第4节中期,火箭凭借一波进攻高潮将分差缩小,但是还是最终输掉了这场比赛,看得出这两支球队的差距。
我们先看看,火箭上半场如何与灰熊处于僵持的阶段:

当小凯文·波特回归后,杰伦·格林+小波特的后场组合,能不断消化球权,特别是与申京挡拆能创造诸多错位的机会,火箭本赛季人员齐整最大的问题就是球员消化球权的能力不足,在这样的阵容中,当波特和格林打得极其合理,消化球权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当火箭有球员能消化球权,小马丁的内切和攻守转换,小贾巴里·史密斯作为外线定点投手,价值就能被放大,虽然史密斯的三分效率惨不忍睹。
当火箭解决进攻开发问题后,球员的防守积极性提升明显,格林、波特虽然防守能力不强,如果防守积极性提升,防守态度提升,在防守端也不至于会呈现被对手吊打的局面,至少火箭防守的上限还是可以提升的。

火箭在替补衔接段,塞拉斯布置阵容的思路变得更多了,在替补衔接段,泰泰·华盛顿、泰特和伊森,先后替换波特、马丁和史密斯。
这套阵容为格林、华盛顿、泰特、伊森和申京,进攻端有格林和申京两个进攻强点,在组织上有泰特、华盛顿和格林三点,虽然这三点组织档次都不是太高,在防守端伊森、泰特能无限换防,补防和协防做得不错。
而到第二节初期,塞拉斯再次改变阵容,换下申京、泰特和格林,换上克里斯托弗、马丁,此时的阵容为华盛顿、克里斯托弗、马丁、伊森、加鲁巴,然而华盛顿多次空位三分不中,塞拉斯换上尼克斯。
此时的主攻点位克里斯托弗、伊森,尼克斯在组织后卫,马丁、伊森和加鲁巴能打大量转换,同时防守能力配置在一起,显得那么协调。

当火箭人员齐整,塞拉斯的排兵布阵似乎变得更加容易,阵容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更加明显,火箭可以尝试不同阵容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最终的呈现是火箭的即战力似乎粘合得是那么回事,能与灰熊掰掰手腕。
火箭组织点有:泰泰·华盛顿、泰特、尼克斯、小波特
火箭主攻点有:波特、格林、申京、泰特、克里斯托弗
火箭防守点有:加鲁巴、伊森、泰特
火箭外线投射点有:波特、格林、马丁、伊森、史密斯(虽然不准)
塞拉斯通过这些球员的主要功能不断排列组合,基本能看出火箭队重建的思路,以及这些球员为火箭带来的比赛功能效果展示,可谓是重建火箭队构思的模型展现。
那么,比赛的下半场,火箭为何轻易的被灰熊拉开分差,最终大比分输球比赛。

火箭拉开分差的阶段是在首发阶段,这个阶段,火箭出现了本赛季经常出现的问题,当格林和波特进攻端起伏很大,这两人打不开局面,其他球员自主进攻的能力并不强,导致火箭虽然不缺乏开发进攻的能力,但是缺乏进攻得分的稳定性,导致迟迟得不了分,而由于进攻端陷入低潮,格林、波特和申京的防守问题被灰熊放大,导致防守端又防不住对手,导致分差被拉大。
而在替补衔接段的时候,火箭的防守问题并不大,但是进攻开发的问题显现明显导致,分差在维持在20分左右的水平,当灰熊手感出色的时候,随时可以拉开分差。

这场比赛,火箭虽然输球了比赛,但是火箭全员健康能出场的情况下,为未来展现了宏伟的场景,球员的特点和风格能无缝衔接,目前这支火箭队最需要解决的事,杰伦·格林、小凯文·波特和小贾巴里·史密斯三人进攻端的稳定性,以及火箭需要一位老道稳定档次高的组织性后卫将这些球员串联起来,火箭今夏对哈登有意,并不是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