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投资过程中的断章取义!
1.0
陈露被抓了。
但霍尊“因为纵欲而吃海狗丸”谣言,估计一辈子都甩不掉了。
即便,它断章取义。
即便真实的背景也只是一个群人在互相推荐保健品。

为啥?
大家都很忙。
媒体忙着制造热点,抢流量。
热点过了,流量没了,最后真相是什么?
不重要,所以不会辟谣。
读者忙着吃瓜,做义愤填膺的正义斗士。
瓜吃完了,稍作调整,赶去下一个吃瓜现场。
没人关心那个被切开的瓜,是方的,圆的,歪的。
在这个忙碌而浮躁的社会。
真相,对于普通人而言,似乎真的不重要……
2.0
但是你带着这种态度去投资,大概率会被自己带进坑里。
最近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让很多不明真相的小白心生了恐惧。
12月1日,爱奇艺宣布裁员20%-40%;12月7日,快手裁员30%;12月21日,B站电竞部门裁员90%……
12月22日,阿里云被“暂停”与工信部网络安全部门合作6个月。
12月23日,腾讯宣布“派息式减持”京东。
12月15日,医药生物公司被传纳入美国实体名单。
……
毫无疑问,这些瓜都是真实的,也的确都是负面信息。
但是,它是片面的。
如果简单把这些事解读为利空,就犯了跟上面一样的问题:
断章取义。
3.0
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
有时候看见的事物虽然“真实”,却未必反映“全貌”。
所以免不了断章取义。
说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盲人摸象
4个盲人通过摸一头动物来判断这只动物到底是什么。
分别摸到大象的鼻子、腿、身体和尾巴。
摸到鼻子的,认为大象是蟒蛇;摸到腿的,认为大象是圆柱子;摸到身体的,认为大象是墙,摸到尾巴的,认为大象是绳子。
这是典型的,真实但是片面的断章取义。
即4个盲人摸到的都是大象的“真实部分”,但由于视力的缺陷,他们无法窥探大象的全貌,所以得出了“片面的结论”。
投资中的“盲人摸象”不在少数。
2018年,美国对中国启动贸易战,很多人慌了,因为中国每年出口美国的商品很多,如果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了,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压力。
这是真实情况。
当时很多人将这个片面的消息一味解读成利空,认为中国国运到头了……
纷纷将资金撤出股市。
但回头看,2018年下半年,是非常好的抄底机会。
“盲人”只看见贸易战下经济的下行压力,却看不见经济转型所创造的黄金机会。
2018年,G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应当更多地依靠内需,于是各种促销费、新基建政策出台……成就了白酒等大白马的崛起。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
很多人又慌了,担忧经济,担忧就业,担忧美股崩盘……
纷纷又将资金撤出股市。
但是实际情况是,2020年沪深300涨幅超过27%。
“盲人”只看到社交隔离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却看不见海量放水所带来的天赐良机。

4.0
为什么普通人的认知偏差如此严重?
网叔认为答案有这么几个。
第一,信息传播的“偏见性”
这个时代,我们所了解的信息,大部分都不是亲眼所见,而是传播媒介“推荐”给我们的。
媒介在“推荐”消息的时候,有一个“筛选”的过程。而“筛选”的标准,四个字:
流量为王。
哪些新闻能爆,能吸引流量,就“推荐”哪些消息,并且越狗血越好。
没那么狗血,也要剪裁出狗血的“卖点”。
一个事实,经过一系列的剪切拼贴,最后还是“真实”,但也只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或者你想看到的。

对应到投资中也一样。
市场倾向于在某个板块涨的好的时候报道“乐观”的消息,比如白酒涨的好的时候,“茅台含有1000种微量元素”这样的消息扑面而来;而不会报道悲观消息,比如G对酒价不满意了。
市场倾向于在某个板块跌的多的时候报道“悲观”的消息,比如互联网跌的多了,“阿里女员工被侵害”、“美团不给员工交社保”、“电子游戏是精神鸦片”等等满天飞;而不会报道某家公司技术突破了等乐观消息。
媒体传播的信息有偏见,那么认知不可能不出现偏差。
第二,解读能力的局限性
即使对同一则“完整”的消息,不同人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比如薇娅漏税事件,普通人看到被罚13个亿,想到的只是直播真TM赚钱,然后没了。
市场专业人士看到薇娅漏税被罚,可能想到的是G开始整顿直播带货行业了,而直播带货本质上没有创造价值,只是在商品流通中增加了一个环节,相应的也增加了成本(挤压了供应商的部分利润),所以G整治直播带货利好了一些消费品牌商;
而化妆品从业者,想到的可能是化妆品是一个偏“冲动消费”的行业,主播带货对化妆品的销售有较大的刺激促进作用。如果整治的话对国产化妆品可能有一些负面影响……
不同背景的人,从同一则消息中想到不同的内容。
但普通人没有专业背景,就算看到消息,也解读不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自身定位的模糊性
普通投资者在评价企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定位,老是站在员工、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站在老板的角度看问题。
在投资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对自已所从事的行业,通常不会去投资。
这不太合常理。按理说,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更熟悉,投资的胜率更高。从能力圈的角度讲,他更应该投资他所从事的行业。
但实际情况相反。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太熟悉了,知道很多“内幕”,比如,银行员工看到银行有很多坏账,从而认为银行的利润“水分”比较多;互联网从业者可能知道平台存在刷单、推僵尸粉等行为,从而认为互联网的营收有“水分”……
这些可能是对的。但这只是站在消费者、技术人员、或审计、合规人员的角度看问题。
但是记住,我们在投资的时候,我们本质上是“成为公司的部分所有者”,即老板,而不是去应聘技术、审计或合规岗位。我们应当站在老板的角度看问题。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缺点,也有优点,人无完人,行业也一样。做老板需要有“肚量”,要综合地看问题,既要能容忍某些非主要缺点,又要能欣赏其核心的优点。
只要一个行业的优点远大于其缺点,它的缺点就无足轻重了。
比如互联网的刷单、推僵尸粉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吗?
无足轻重。就算互联网不刷单、不推僵尸粉,对互联网也没有损失,互联网只是个平台,它的核心优势是可以收取大量的“平台费”。
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那么,必然做不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最后,就是不要看自己想看的东西。
想投白酒的时候,就拼命地看白酒的利好的消息。
而想割白酒的时候,所有的利好就又都视而不见……
5.0
那么,怎么避免认知偏差?
避免认知偏差的核心,是提高自己的认知,多经历、多思考、多尝试。
比如,你买的某只基金收益不错,就多分析为什么收益不错,是择时对了,还是行业选对了;如果行业对了,就思考当时为什么会选择那个行业,是理性分析的结果,还是瞎猫碰死耗子……
避免认知偏差的一个诀窍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凡事都有两面性。
比如,当你想买一个行业的时候,特别看好该行业的某些方面。但是这个时候,要提醒自己想一想,这个行业有哪些不好的方面,这些好的方面是否足够好到可以忽略这些差的方面……
避免认知偏差的另一个诀窍是,正视自己的缺点。
人都是有缺点的,有的人贪,有的人怕,有的人没耐心。
网叔也有缺点,就是怕估值高。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的时候,就能隐约感受到自己肯更存在某些偏见。
比如,如果你贪,在你看好某个行业的时候,你可能会过度乐观。
这个时候就得提醒一下自己……
比如你怕,在你怀疑某个行业的时候,你可能会过度悲观,你也得提醒自己一下……
6.0
最后,就网叔自己的理解,跟大家详细聊一下上面的负面消息。
恐慌往往源于认知不足,而解除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认知。
比如上面提到的负面信息,从表面上看都影响重大,一家公司一下子裁员30%,一次性减持1000多亿……
但仔细分析,却又未必……
(1)互联网裁员
爱奇艺、快手、B站、字节、蘑菇街、百度等等大裁员,反映的确实是互联网行业现金流出现了一定的危机。
但是,也反映了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在改变。
以前互联网的发展道路是,融资、烧钱、抢占市场、赚取垄断利润……
用官方的说法就是,“资本无序扩张”。
现在这条路行不通了,所以互联网从“节流”上下功夫,降低成本,慢慢发展,从过去的“闪电战”改为“持久战”。
当然,在此过程中不排除某些现金流较差的公司倒下。
但存活下来的公司发展模式会更健康,竞争力更强,因为行业的进入壁垒提高了,以前“3个人,一张PPT,3-5年,就可以开创一家大平台”的发展路径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预计活下来的企业将为投资人带来更大的回报。
(2)腾讯减持京东
腾讯减持京东,说明行业的生态在发生变化。
以前的互联网分为2大阵营:腾讯系和阿里系。
现在互联网的墙被慢慢打破,那么,再“通过持股来形成各自王国”的必要性就大减。
众所周知,阿里是国内电商的一哥,为与阿里抗衡,腾讯扶持京东、拼多多。
但是现在监管要求互联互通,阿里也能够享受腾讯的流量,那么腾讯对京东、拼多多的扶持作用将减弱。
这样,“小弟”们可能就不太满意了,“孝敬钱”也不大愿意给。
而“大哥”腾讯,其实也束手束脚。
一方面,如果自己跟阿里合作,那“小弟”们肯定大为不满,认为“大哥”胳膊肘往外拐。
另一方面,即便拒绝跟阿里合作(这会损害腾讯的利益),这些小弟也不会满意,因为“大哥”现在无法再像过去一样全力帮它们跟阿里“抢地盘”了。
那,就算了吧……
彼此放手,彼此祝福,江湖再见依然是兄弟。
其实放手也不是坏事。
所谓浴火重生,重塑后的互联网生态预计将更加健康。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其实也是监管所希望的发展方向。
腾讯这样做,减缓了自身反垄断的压力。
我现在不通过持股“控制”小弟了,王国散了,总不至于监管的眼睛还天天盯着我吧?
(3)阿里云被暂停合作
严格来说,这不算是对整个行业的利空。
因为只是个例。
其他非互联网企业遇到这样的问题也会被罚。
通过这个个例,我们知道G对网络安全非常重视,这从长期来讲,对互联网是有促进作用。
就像公司如果管理不严的话,你工作的时候划水,自己没提高,公司也没收益,双输;但是如果公司严了,你会进步,公司也赚钱,双赢。
美国的数据安全更严格,但美国的互联网却是世界上最牛的。
(4)医药生物被纳入实体名单
大家对医药生物被纳入实体名单的恐惧,主要源于CXO赛道的海外营收占很高。
其实仔细想,担忧是多余的。
现在是全球经济,是彼此依赖,海外营收占比高并不意味着任人宰割。
不仅是CXO,像一些消费电子类的,比如苹果产业链,海外营收占比也高;像一些出口型企业,海外营收占比几乎100%,也没要死要活的。
不仅中国,美国有的企业在中国的营收占比也很高,比如高通占比65%、通用占比42%、苹果占比19%,比如某些农场,大豆主要是卖给中国。
所以,美丽国不要脸“撕逼”的风险其实并不高。
当然CXO确实有一个风险,就是估值高。
CXO不受集采影响,很多基金将CXO作为避险资产,推高了CXO的估值。
但是这个问题,相信基金经理会处理好。
(5)最后,再来谈一下集采
始于18年的医药集采,一直是悬于医药股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不时来一下,让医药涨得“战战兢兢”。
集采的本质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
以前各家医院单独采购,医院众多,医药公司数量较少,所以医药公司议价能力强。现在是所有医院联合起来集采,市场只有一个买家,而卖家多,所以医药公司的议价能力严重削弱了。
风水轮流转。这在短期对医药肯定是利空。
但是集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药行业会不断动态演化。
一个大概率的演化方向是,公司间会不断地进行兼并吸收,最终各细分行业形成少数几个寡头。
既然市场只有一个买家,商家的议价能力弱;那么不断兼并吸收之后,市场只有少数几个卖家,议价能力不就上来了吗?
从历史经验来看,这是必然的一个进程,日本、美国,欧洲都是如此。
而“重组”后的医药行业,竞争力必将极大增强。
风险提示: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网叔:资深投资人,长期创业者。独立,理性,深度思考。热爱钱更在乎良善。闲来聊两句常识,骂几个混蛋,喝两杯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