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北方之神”升级版:被导弹耽误的核潜艇
2017年11月17日,在北德文斯克的北方机械制造厂,俄罗斯海军最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955A型“弗拉基米尔大公”号举行下水仪式。

俄罗斯海军计划这艘核潜艇于2018年服役,但直到2020年才开始正式服役。作为俄罗斯海上战略核威慑力量的中坚,“弗拉基米尔大公”号为什么会拉胯?

“弗拉基米尔大公”号是“北风之神”级的首艘改进型,与目前已经服役的3艘“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以及“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相比,“弗拉基米尔大公”号大量使用了数字电子技术替代原型艇上的模拟电子技术设备,电子设备重量大幅减轻,运算性能和工作效率则大幅提升。

“弗拉基米尔大公”号的改进措施还包括:使用泵喷推进技术以降低潜艇推进系统的噪音;大量采用新型材料和新型电子设备,提高了潜艇的整体静音能力;增强潜艇的信息感知能力。

虽然“北风之神”级核潜艇是俄罗斯目前最为先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是其搭载的导弹数量、吨位都不及此前苏联时期研制的“台风”级,更无法与美国现役的“俄亥俄”级相比。其实,不光是“北风之神”,从苏联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始,就一直在追赶美国。不过很可惜,苏联也好,俄罗斯也好,他们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一直从未超越美国人。

上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先后展开了核潜艇的研制,分别于1954年与1958年服役了第一艘核潜艇。在此基础上,两国都展开了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1960年,美国海军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服役,苏联人也没有落后太多,1960年11月12日,第一款弹道导弹核潜艇658型也加入了现役。

但是相比“乔治·华盛顿”级,苏联人从一开始就走了弯路:为了降低导弹研制的难度,采用了指挥台围壳布置导弹发射筒的做法。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弹发射筒安装数量不足,与搭载16枚导弹的“乔治·华盛顿”级相比,被北约称为“旅馆”级的658型只能搭载3枚导弹。最后,在658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701型K-145号,使用指挥台围壳搭载了6枚导弹,就使得701型拥有了世界上长度最大的指挥台围壳,这艘潜艇也被西方人冠以“热核之墙”的绰号。

苏联人很快意识到在指挥台围壳上安装导弹发射筒的道路完全行不通,于是走上了山寨美国人的道路。1967年,658型的下一代667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加入苏军现役。这款潜艇的布局与美军“乔治·华盛顿”级高度相似,也搭载了16枚弹道导弹,甚至还采用了苏军很少使用的围壳舵设计。北约将其称为“扬基”级,意图讽刺其山寨美军核潜艇。

“扬基”级的服役,使得美军在弹道导弹核潜艇方面的单方面绝对优势被终结,虽然667型搭载的R-27系列导弹性能略逊于美军“北极星”,但是苏联终于站在了与美军同一起跑线上。不过,这段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美军在70年代服役的“伊桑·艾伦”级与“拉菲特”级已经开始携带了“北极星A-3”与“海神”导弹,性能再度超越了苏联人。图为“伊桑·艾伦”级核潜艇。

对于自身导弹性能不足的问题,苏联人也是心知肚明的。1964年,苏联人就开始了新一代潜射弹道导弹的研究。1974年,R-29导弹研制成功列装部队。由于这款射程高达7800千米的弹道导弹比R-27长了近3米,发射重量是R-27的一倍以上,因此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开发也紧锣密鼓的展开。

1972年,首艘667B型核潜艇服役。虽然667B型看上去像667型的子型号,但是这款核潜艇已经是一款全新的核潜艇了,北约对它的代号也变成了“德尔塔”级。由于R-29导弹长度大幅度增加,苏联又没能掌握大直径耐压壳体的制造技术,因此667B型有了一个极其明显的“龟背”。667B型服役后,美苏两国才真正形成了包括海基核力量在内的核均势。然而,核均势的局面并没有使双方收手,相反,双方都开始加紧研制新的核威慑武器。667B型的“龟背”非常明显,这个“龟背”一直伴随着整个“德尔塔”级,越来越高。

由于苏联在高能固体混合火箭推进剂制造领域长期落后于美国,因此直到“德尔塔”级,苏联海军的潜射弹道导弹一直都采用液体燃料推进。但是固体燃料的优势相比液体燃料实在明显,因此苏联在得知美军开始研制“三叉戟”新型固体燃料潜射导弹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固体燃料潜射导弹研制计划。图为“三叉戟”导弹发射瞬间。

1979年,采用固体燃料的R-39导弹首次试射。这款导弹的体积实在是太大了:长16米,直径2.5米,发射重量90吨,是“三叉戟-2”导弹的近3倍。现有的战略核潜艇无论进行何种改进,都无法部署其发射系统。因此在1973年,能够搭载R-39导弹的941型核潜艇的研制工程就开始了。

941型潜艇的首艇TK-208号于1981年入列北方舰队,这款潜艇在苏军内部被称为“鲨鱼”级,但是她的另外一个名字更被世人所熟知:“台风”级。由于“台风”级的名气太大,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在赘述她的性能。“台风”级在服役后,苏联海军的海基核力量终于在纸面上具备了与美军“俄亥俄”级与“三叉戟”导弹抗衡的能力。

为什么说纸面上呢?在941型服役后,苏联人发现R-39的导弹性能并不如“三叉戟”导弹,并且体积过于庞大,储藏时间过短,维护费用巨大。因此,941型核潜艇与R-39导弹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了首批牺牲品之一,很快退出了现役。

由于“台风”使用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不给力,苏联人为了对抗美军的“三叉戟”导弹,只能重新捡起液体燃料导弹来。于是,在R-29导弹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的R-29RM导弹成了苏军用以对抗美军的唯一希望。为了适应R-29RM导弹,苏联人又在667B型的基础上设计出了667BDRM型核潜艇。

1985年,首艘667BDRM型核潜艇交付部队,北约代号为“德尔塔-IV”。这款潜艇拥有一个史上最大的“龟背”,搭载有16枚R-29RM导弹。667BDRM型核潜艇以“台风”级60%的排水量,实现了“台风”级90%的战斗力,直到苏联解体后,依然是俄罗斯海基核力量的中坚。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实力大幅衰退,只能依靠核力量来维护国家安全。可是此时的俄罗斯海基核力量中,只有7艘667BDRM型核潜艇具备保留价值,距离俄罗斯的需求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一方面退役老旧的667型与“台风”级,一方面开始研制全新的潜射弹道导弹与配套的核潜艇。“布拉瓦”导弹与“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就是这一情况下的产物。

“布拉瓦”导弹放弃了此前的液体燃料,改为使用“白杨”导弹的固体燃料技术,从而获得了10000千米的射程与12.1米的长度。但是“布拉瓦”导弹采用了太多的新技术,导致多次试射失败,从首发试射到实装部队足足用了9年时间。在装备部队后,也经历了多次试射失败。但是不管怎么说,俄罗斯人终于有了一款能够实战的固体燃料潜射弹道导弹了。

955型“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就是“布拉瓦”导弹的载体,这款潜艇的排水量只比667BDRM型核潜艇稍大一些,也没有那么巨大的“龟背”,但是同样搭载16枚导弹的她,作战能力并不弱,由于导弹性能与电子设备的后发优势,其作战实力已经超越了667BDRM型核潜艇,直逼最强状态的“台风”级。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海军一直使用“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这款核潜艇能够携带24枚“三叉戟IID-5”导弹,具备极强的静音性能,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强武器。俄罗斯海军“北风之神”级的作战能力,也只能说接近“俄亥俄”,而谈不上超越她。即使是美国下一代的“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在纯粹的毁伤能力方面,也不敢说能够超越“俄亥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