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工厂申请标准
什么是“绿色工厂”? 绿色工厂是制造业的生产单位,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是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位,注重生产过程的绿色化。 绿色工厂可以看作是一个荣誉称号,是对工业企业在节能环保和绿色发展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奖励。它是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逐级评估和报告的助推器。评估后,将获得财政奖励或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发展。 为何要做“绿色工厂”认定? 被评为绿色工厂,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受益: 1.可以提高绿色示范企业的形象、知名度和影响力; 2.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绿色制造业的管理水平,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3.入选国家绿色工厂并取得绿色工厂牌照,可作为企业环保保护伞,享受环保免检、冬季无限制生产等优点; 4.可享受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支持,如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基金、专项建设基金、绿色信贷、政府优先采购等。企业最终可获得数百万元的奖励资金; 5.可以作为企业绿色集成改造升级的基础,在后期享受更大的利益。 “绿色工厂”认定标准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的通知》附件1《绿色工厂评价要求》中,详细阐述了绿色工厂评价指标的框架、依据、方法和要求。 GB/T36132-2018《绿色工厂评估通则》规定了绿色工厂评估的指标体系和一般要求。《通则》适用于具有加工、制造、组装等实际生产工艺的工厂。它可以作为制定绿色工厂评估标准或工业行业具体要求的总体要求。这是中国绿色工厂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 通过以上两个标准,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工厂的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具体要求包括基本要求和预期要求。其中,基本要求是绿色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的必要评价要求。绿色工厂的申报必须满足指标体系中的所有基本要求,即一票否决项目。预期要求是绿色工厂创建的参考目标,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区域发展水平和预期指标提出更高的要求。 具体来说,绿色工厂评价的一级指标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和绩效六大类,分为25个二级指标,总分为100分。其中,一些二级指标包括两个基本要求和预期要求。有些二级指标只有基本要求或预期要求。例如,社会责任和碳足迹只有预期要求,不是强制性要求。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评分,但必须满足空气污染排放、水污染排放、固体废物和噪声等基本要求。 “绿色工厂”的认定过程 1.年度创建计划 各省辖市、省直属县(市)应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选择一批基本条件较好、具备创建条件和意愿的企业和园区进行储备培育,并根据本地区工业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每年制定绿色工厂创建计划,并在每年12月底前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报告下一年度创建名单,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根据此制定年度创建计划。 2.单位自主创建 ①根据绿色制造体系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和园区树立绿色、低碳、节能、循环发展的理念,加大绿色改造投入,全面提高绿色水平,启动创建工作,进行自我评价。 ②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要求,委托合格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自评达到国家绿色工厂的申请人进行评估,并编制第三方评估报告。第三方评估合格后,申请材料(自评报告和第三方评估报告)应在每年6月底前提交给省辖市、省直属县(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3.地市初审上报 各省、市、直辖县(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企业和园区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审查重点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项目申请材料的完整性、指标的合规性等。初审结束后,申请材料(1式5份纸质材料和电子稿件)将在每年7月底前汇总并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4.确认省级评估 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相关评估标准,组织专家对省辖市、省直属县(市)初审汇总报告的绿色制造体系示范项目进行评估和审查。 5.推荐国家示范 每年11月底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从省级绿色工厂管理申请主体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推荐申请国家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名单。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通过专家论证、宣传、现场抽查等环节确定国家绿色工厂管理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