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动念
“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承认你的逻辑是有限的,承认你的理性是有限的。
承认你整个人都是在偏见之中。
而你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
之前写过,是否独处本身就是偏执的状态,需要另一个声音去中和。
朋友即是这样的存在吗。
好想看书。
如同阿宵会因出门忘带kindle而失去安全感。
书籍本不就是脑海中另一个声音的来源么。
昵称还是有意义的。
总不能所有的同事都是同事,每个后辈都叫后辈。
让后辈成为谁的专属称呼倒也不错。
其实像后辈们那样用理性简言归纳对自我的行为认知倒也明了。
可我喜欢现在这样,任由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云海里开枝散叶。
兴起挥笔,败兴停笔。
“你跟自己相处的时候会觉得舒服么?比如说自己吃饭,做事情。”
面对这么一个追本溯源的问题,犹豫了好久不知作答。
后辈的建言让我有所察觉。
并非需要「坦然接受情绪,少做自我感知」或是停止对「喜怒哀乐贪嗔痴」的过度解读。
只用将我在现实中堆积的事情逐步实现,从「既定未达」到「心念通达」即可。
……
他们通过放纵来对抗自己平庸的生活。
而我的孤独只为真物,若不能在这些逢场作戏的人们身上发掘其玉,那仅是碌碌无为罢了。
大脑随手给自己指了个立意极高的方向,哭笑不得。
“当命运将你推向勇敢的时刻,希望你能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