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丢手绢》知多少

2023-06-01 17:16 作者:tiejing123  | 我要投稿

本期合作撰文@做个开心的小胖子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丢手绢》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的成长。今天是儿童节,那就让我们来回顾一段与“儿童”有关的历史吧。

在相声《打灯谜》和《快乐脑筋急转弯》中,周九良老师都用儿歌《丢手绢》抖过精彩的包袱。但您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

《丢手绢》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保育院。延安保育院是当时设立在延安的儿童保育院、托儿所的统称。据不完全统计,延安保育院在十余年间养育了5000多名孩子,大多数都成长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材。

1937年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延安城。1937年3月至1940年春天,在延安城南的柳林村和杨家岭附近的兰家坪山上,办起了延安托儿所和延安中央托儿所,接纳前方将士子女和烈士遗孤婴孩。

中央托儿所成立之后不久,便赶上了抗日战争以来延安最困难的时期。在严峻的经济条件下,边区政府千方百计保证保育院、托儿所的经费,给孩子优先的照顾。

“天毛毛(蒙蒙)亮,这一长列五十孔石窑洞的大院落,就显得十分喧闹——孩子们醒来了。刚敲过起床钟,阿姨们都赶来给他们穿衣服。当阿姨们挨近床边时,她们应接不暇地握着很多的小手——在我们这里,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开始的。”保育员鲍侃这样记录第一保育院的清晨,字里行间流露着温暖和欢快。这样“萌化了”的场景,正是保育院的日常。

鲍侃是儿歌《丢手绢》的词作者。丢手绢就是那时孩子们常玩的游戏,但是还没有儿歌,一般是阿姨带着孩子们拍手。能歌善舞的鲍侃就编了几句简明、童真的歌词,伴着节奏唱出来。孩子们一学就会,很快就流传开来。

孩子们的歌声偶然被作曲家关鹤岩听到,甚觉有趣,给《丢手绢》谱了曲,旋律变得更加朗朗上口,从此,《丢手绢》成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分别落脚北京、西安和延安三地,发展成为现在的北京育才学校、西安市第一保育院、西安市育才中学、延安育才学校。

一代代的孩子们,在《丢手绢》的旋律和“马背摇篮”的故事中,延续着红色的基因。

革命志士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欢快地唱起《丢手绢》,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儿童节了,祝每一位小朋友、大儿童节日快乐!

 

注1:发贴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周九良老师在舞台上的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背后的文化知识,从而理解周老师为作品付出的努力。

注2:所有内容仅针对【作品】和【角色】进行分析,不针对任何人,不与其他人横向对比。知识性错误恳请指正!感受性抬杠直接拉黑。

注3:参考资料

[1]本报记者 董少东.圣地摇篮[N].北京日报,2021-11-02(009).

 

《丢手绢》知多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