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垒地域的前世今生
筑垒地域这个名词是一个苏联传来的军事术语。
根据《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兵种和勤务》的解释,筑垒地域有两层含义:
1.构筑有永备和野战设计工事以及其他筑城工事,并与各个工事障碍物相结合构成筑垒配系的地域或地带。能由专门指定的部队独立地或与诸兵种合成部队(野战部队)协同进行持久顽强的防御。某些情况下也可仅有野战部队防守。
2.指定担负防御任务的建制军事部队。
一般人可能会对这个术语缺乏明确的认识,但是当我们提到“马奇诺防线”、“齐格菲防线”、“曼纳海姆防线”等著名的筑垒地域的名字时,大家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哦!这不是被闪电战打败的过时东西吗?”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筑垒地域仍然是如今战争中非常关键的存在。今天正好有读者想问一下装甲部队机动防御的事情,那么我就趁这个机会,讲讲筑垒地带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和坦克机动防御的关系。

本篇可以结合这一篇阅读。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不懂防守,怎能进攻?
有些人可能在七匹狼男装一份电视广告中看到过这两句经典的话语(当然那个广告本身很无语)。其实纵观历史,在军事防御理论界,一直以来就有两个敌对的流派:攻势防御和攻守结合防御。攻势防御派认为,与其把大量金钱浪费在会被敌人绕过的要塞上,不如尽全力增强野战力量,在敌人发起攻击之前就发动先发制人行动歼灭敌人;攻守结合派则认为,和平年代建设的要塞和筑垒地域可以用较廉价的成本维持对重要战略路径、战略地点的监控,战时也可成为坚固的永备支撑点,用较少的兵力拖住敌人,给友军腾挪装备,最终发起反攻击退敌人争取时间和空间。
虽然从表面上看,攻势防御比较简单,但是事实上很明确:一旦战争卷入持久战,军队遭受大量损伤,无法构建起足够的机动力量时,防御就会自然的崩溃。同时,一个国家在和平年代不会保持大量精锐部队,因此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国家都会在和平时代和作战时建立布满防御阵地的筑垒地域,以保卫国家重要的设施和路线。

筑垒地域的成本
可是又有人说,那么巨大的要塞群,成本不是得比机动部队的战车昂贵很多吗?其实完全不然。由于永备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其消耗的材料主要是建筑钢筋和混凝土,价格比起装甲战车的装甲钢要便宜很多。这里就让我举出个2个例子:元首地堡和齐格飞防线。


看过《帝国的毁灭》的朋友应该都对元首地堡记忆深刻。这座临时修建的地下指挥所,是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覆灭后,在柏林总理府的最后指挥部。这座指挥部拥有厚达4米的混凝土顶棚,即使轰炸机用1000公斤炸弹都无法撼动它,只有威力更加巨大的“大满贯”、“迪士尼”炸弹才可能将其击毁。而这样一个结构庞大,功能齐全的永备建筑物,其成本也只有5辆虎式坦克而已。

而我们熟知的曾经阻挡了美军数个月之久的德国齐格飞防线,全防线长达630公里,纵深30-75公里,遍布各种有钢制装甲的地堡、龙牙桩,消耗931万吨钢筋混凝土,35万吨钢铁(约合10艘俾斯麦号战列舰的钢材),其成本也不过10亿马克——只相当于5艘俾斯麦号战列舰成本而已。所以,以其庞大的尺度和充足的防护力而言,筑垒地域的成本比起覆盖相同规模土地的机动部队要便宜很多。
最后就是筑垒地域的建筑技术难度比建设等同数量装甲部队要低很多。在1967-1971年间,为了对抗苏联潜在的进攻,中国在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华北平原修建了十多个巨型的“人造山”防御设施,构筑了一道筑垒地域。这些“人工山”通过在平原上挖沟堆土,形成一个类似古代的“城”(其实更接近日本式的城)的要塞设施,在反斜面布置130mm火炮,在正面用混凝土地堡掩护85mm反坦克炮,以阻挡苏联人的入侵。虽然这种设施单价高达5000万人民币(当时一辆59坦克约10万人民币,一支56冲锋枪约130人民币,一般城市工人月收入约20元人民币),但由于施工难度比批量生产坦克低得多,只需要动员足够工程兵即可建设,因此这种巨型要塞中国人一修就是十多个,913事件后随大部分军用三线工程一起停工(包括重庆816工程在内绝大多数设施仅完成了土建工程,重点设备未安装,但成昆铁路、攀钢、成飞等工业工程得以保留继续施工),80年代取消下马,而到了1979年,中国才得以一年生产1000辆59坦克(1969年年均300辆),可见建设筑垒地域的难度较低。


筑垒地域的作用
与一般人印象中筑垒地域主要用于防御不同,其实筑垒地域功能是非常全面的,它不仅是防御时的坚固支撑点,更是攻势发起的前线基地,也是和平时代囤积武器弹药,日常戒备的重要设施。
第一,作为前线重要的仓库和屯兵设施。

筑垒地域由大量永备设施和交通线构成,其中不乏一些大型设施,如沙俄在1840年代建设的布列斯特要塞。该要塞虽然在20世纪后失去了坚固据点的作用价值,但是其坚固的建筑物和庞大的设施面积,得以作为大量士兵和家属的宿舍营地,同时也可以容纳大量弹药、粮食、衣服、装备的战备资源,兼有兵营和仓库的重要性。若不是德国人利用苏联人放假的星期日(和珍珠港一样都是周日宣战,此时苏联大部分军官回到明斯克度假,坦克也都上锁入库,一线只有少数边防兵执勤)发起巴巴罗萨行动,苏联完全可以在战斗前占领布列斯特要塞的坚固设施,并依托其展开猛烈的防御作战。因此使得布列斯特要塞失守并不是要塞本身,而是因为闪电战造成的出其不意。
第二,战备指挥所。
战争爆发后,由于和平年代的指挥所位置固定,会被敌人使用空军和导弹加以打击,加之作战通讯量比起和平时代骤增,因此指挥部通常会搬迁到便于指挥部队的地下指挥所,而陆军部队的前线预备指挥所,一般就在前线修筑的筑垒地域之内。

第三、以坚固的防御迟滞敌人的入侵
这一点是所有的陆军筑垒地域所必须起到的基本职能,无论是战前的永备设施还是战争爆发后临时构筑的筑垒地域,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来抵御对方的攻势。为己方的机动兵力最终反攻争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作为进攻的桥头堡。
“桥头堡”原意是守卫在桥头两端的混凝土掩体,平时作为巡逻人员岗亭,战时则作为监控大桥车流,抵御敌方突击队和预备炸桥的军用设施,从它引申出进攻突破江河湖泊等水体障碍后,在敌方一侧建立起的防御阵地,在登陆战则被称之为“滩头阵地”。由于登陆的第一梯队往往兵力不足,且缺乏重型装甲力量,在突破敌人防御后,若不立即做好防守,迎接第二梯队赶上,则可能会被敌人驱逐下海而造成登陆失败。所以,所有的登陆战役第一目的就是要尽快向内陆突击,建立滩头阵地,并加快设置应对敌人反突击的筑垒地域(如利用俘获的敌人的筑垒地域改建)。在己方阵线稳定后,就可以通过浮桥、简易码头等设施源源不断将后续部队渡过水体障碍,再发动更加强大的对内陆的突击。

所以,筑垒地域绝不是静坐不动的设施,它在整个陆军作战行动中起到前沿基地、指挥中心和中转站的职能,其地位并不亚于海军基地和空军前进机场,而后两者也通常在周边建造筑垒地域进行保卫。

筑垒地域和机动力量的关系
有种观点认为,热衷设置筑垒地域的军队往往缺乏建设机动部队的欲望,实则不然。由于现代战争随着机械化、空军打击变得越来越快,投送力量的距离和强度也越来越高,一个静止不动的筑垒地域停留在原地早晚都有被攻克的一天,如马奇诺防线、基辅筑垒地域、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群等。因此,现实中为了充分发挥筑垒地域迟滞敌人、坚固防御、优良的屯兵/补给/指挥能力的特点,必须要为筑垒地域配备足够的机动力量进行防守。
机动力量也需要筑垒地域为其提供掩体和补给。筑垒地域的防御能力和储存能力相当强大,同时现代空中威胁也非常严重,所以在装甲部队停留在前线等候进攻的时期,往往会利用建设好的筑垒地域进行短期存放,等候一涌而出的时机。

苏联做的最好的一次筑垒地域和机动力量配合的战役是巴拉顿湖战役。在获知德军即将以党卫军第六装甲集团军和第二装甲集团军发起猛攻后,苏联快速沿着巴拉顿湖南北两侧构筑了密集的筑垒地域,以缺乏坦克的步兵军进行防守,而把所有的坦克留到反攻使用。由于正确预计到了德军的进攻路线,苏联步兵军以坚固的阵地,配合泥泞的春季很轻易就阻挡住了德军的进攻,德军在攻打了2星期后弹尽粮绝,不得不抛弃大量战车逃跑,而苏联装甲部队趁此良机侧翼出击,追亡逐北,基本上消灭了德国党卫军最后的装甲力量,有些德军甚至赤手空拳逃入奥地利。在此之后,苏联毫不犹豫发动了维也纳战役,并在4月拿下维也纳。

筑垒地带的当今发展——平战结合,快速部署
二战结束以后,规模庞大的边境防御体系随着各国逐渐消除敌意而逐渐消亡。不过,随着战争日趋现代化,现代进攻速度比起历史任何时候都要快速,同时核战争和战略打击的风险也让战争时代的平民和作战力量可能会在一瞬间遭遇极大损失。所以,当代筑垒地域逐渐从二战以前常设的地面巨型防御体系,逐步转化为平战结合筑垒体系和战时快速部署的筑垒模式。

一、平战结合的城防体系



在中苏交恶后,中国北方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由于当时中国国力贫弱,缺乏和苏联抗衡的核力量、空军力量和装甲力量,因此中国只得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大量建设战备设施,并彼此相连构成北方大城市的筑垒地域。除了前文中国建设的“人工山”外,更为著名的工程莫过于北京和哈尔滨地铁工程。
1969年,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建成通车。这条地铁线路连接着西山指挥中心、战备铁路京原铁路和北京火车站,一旦苏联闪击中国北京,中国就可以利用这三条彼此相连的铁路系统完成领导人疏散和调动军队的职能。由于该线路的军用职能较为明显,迄今为止,北京地铁一号线仍然未全线开通商业载客,市民只能乘坐到苹果园站,再往前就属于战备路线了。
北京地铁一号线贯通后,中国其他北方大城市也开始建设地铁,如天津地铁,哈尔滨地铁等。其中哈尔滨地铁工程原名7381工程,一开始按照战备隧道建设,预留改建地铁的空间。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位于哈尔滨南岗区,从哈军工(现在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可以直接开到哈工大,途径哈尔滨铁路局等多个重要省市机构,可以满足战时人员疏散、军事交通和平民掩蔽的职能。该工程在1980年代停工,最上面几层结构被用于大直街下的人防商场,而最下层的地铁隧道在2009年开始正式施工,2013年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完工投入运行。
除了地铁隧道兼有军事和民用价值外,很多重点建筑物地下也同样预留军事战备和人防设施,由于这些设施迄今仍在战备状态,属于国家机密内容,各个国家都不会轻易公开。同时也要严肃告诫各位读者,不要私自进入地铁隧道、大型建筑物底下“用途不明”的通道,更不得在这些地区拍照记录,否则触犯国家保密法律。

二、快速部署的野战防御工事

在当代的战争中,随着工程建设技术自动化提高,建设筑垒地域的速度已经远不是当年人工密集型的作业,通过预制板房、速干混凝土技术和混凝土泵车技术,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搭建出足够数量的混凝土掩体,实现了机动力量快速转入防御的需求。

根据中国军网的报道:
20世纪初,抗力较高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开始用于构筑装配式工事。法国有一种装配式圆筒形掩蔽部,由6块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拼装而成,通过弹性橡胶将内部地板、结构板等构件连接起来,最大容量达60人,易于装配,机动性强,并可根据用途机动变化。
金属材料装配式工事,可减轻重量和材料用量,更适用于野战条件下快速装配使用。如波纹钢工事,在运输、组装等方面可减少3/4作业时间,受到各国军队的推崇。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能多次装拆使用的波纹钢工事首先在德国出现。美国早期研制的大容量波纹钢掩蔽部,可容纳100人连续生活2周时间。
钢骨架柔性被覆工事,采用金属材料做骨架,外蒙帆布或化纤织物,是一种区别于刚性结构的新型结构工事。英国有一种掩盖部由金属桩、横撑和拱形骨架组成,外蒙金属丝网布,2小时内即可完成构筑。若覆土超过0.5米,可防御155毫米炮弹打击,被北约国家军队垂青。俄罗斯也相继研发了包括“地堡”“甲壳-2”等系列在内的此类型装配式工事。
近年来,随着科技飞速发展,采用复合材料的装配式工事被广泛应用,其重量轻于金属材料,且施工时间大为缩短。如瑞典研制的玻璃钢夹芯罐式掩蔽部,质量为320千克,内部容积5立方米,可使人员和电子设备防御常规炸弹在5米距离上的爆炸毁伤。
该技术也被中国采用。
据新华社北京2017年12月13日电(赵杰、胡凯) 初冬时节,戈壁山地某演兵场,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工兵战士快速展开基础铺设、构件组装、覆土掩埋,不到2小时,一组新型营级装配式工事就出现在前沿阵地。这是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研制的新型装配式工事,直接服务于我军边防部队战场建设带来的新变化。这套新型装配式工事也将应用于我国海外维和营地防护建设。
据了解,这套新型装配式工事分为观察射击、指控中心、人员掩蔽、装备掩蔽等4大类13套,由工事结构、反应式遮弹和电磁屏蔽等系统组成,采用预制构件组装并可多次装拆使用,适用于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大型机械不便作业的地域,可临机快速构筑各类工事,与预设阵地相互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阵地工程保障体系。
“从昔日狭小潮湿的‘猫耳洞’,到如今高性能的5大类11个系列数十种装配式工事,我军野战工事已形成蔚为壮观的‘大家族’。”项目组负责人欧阳科峰说,新型装配式工事在实战化标准要求下,采用大量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进行数十项性能指标和近百项使用指标试验,成功解决1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有效增强了战时工程保障实力和平时管边控边能力。
目前,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南部岛礁到北部边陲的边防部队都能看到不同类型装配式工事的身影。沙场演兵,一个颇具规模的师旅前进指挥所,只需一个排用几小时就能构筑完成,而过去需要一个连的兵力耗时2天。搭建单兵掩盖工事更快捷,一个战士仅用几分钟就构筑完成。
这种快速构建筑垒设施的技术也同样适合建设地震、海啸、洪水后的临时建筑物,也可以作为山区、寒地的临时性建筑物使用。在2018年至今的中印边境问题中,中国军队就广泛使用装配式房屋构成前线营房,在拥有供氧机、无线网信号和热水的军营里面和印度展开“持久战”。必要时刻,这些板房也可用更加坚固的具备防弹能力的防御方舱(如上文的波纹板方舱)替代,直接作为一线永备工事。


结语——筑垒地域并未消失,只是更加隐藏
如今虽然在浩瀚的原野和边境线上已经不再矗立大量的军用筑垒地域,但不意味着它们被埋入历史,只是变得更加融入一般生活,变得更加“机动化”而已。但是,就算形制发生了改变,筑垒地域所起到的“保护部队、提供给养、阻止敌军”的职能并未改变,未来仍将继续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发挥它们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