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版权作者人设干货:人物的神、骨、肉、皮 陪你写书文案vol. 02
人设是指人物的姓名,外貌、学历、社会身份、技能异能吗?No!!!
受到网上流传的很多人设教程影响,很多新人作者都会把这些外在特点当做人物的主要设定大些特写,我也犯过这种错误,但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我发现这些都只是标签而已。如果人物的内核与血肉没有搭好,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描述角色的美貌,给人物加上多少牛逼闪闪的头衔,强调多少遍软萌冷清邪魅狂狷,也只能写出刻板生硬的纸片人而已。
我是千夜,一个零基础写小说卖出百万版权的底流作家。欢迎来到陪你写书系列的第二期,如何塑造立体的人物。综合一些创意写作、影视编剧类书籍的理论,也结合我自己在创作实践中的经验感悟,我总结了一套人物塑造的实操方法,希望能对新手作者们有所帮助。
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主要角色与工具角色。
第一类 主要角色
除了主角,还包括承担接近完整故事线的重要配角(比如主角的伙伴、爱人、导师、主要反派、支线故事的主角等)。
对于主动角色,我们需要从内到外,依次确定人物的神、骨、肉、皮。
一、神
人物心灵的成长、变化,是人物真正的核心,具体要从人物的欲望与需求两方面来说。
先说欲望(就是人物想要什么):一般来说,是实体存在的目标,在故事开始时驱使、推动主角的行为。欲望要足够原始,比如:生存目标,包括躲避危险、获取衣食住行方面的资源(金钱);追求权力名声、提高社会地位、或者追求爱情;拯救所爱之人(包括亲人、爱人、师长、朋友等等)。
再来说需求(就是人物需要什么):这里指的是精神目标,人物心灵深层的隐藏需求,是主角需要学到、领悟的意义,精神上的联系、对某些重要事物的感知、一种证明。比如:爱、希望、友谊、感恩、慈悲、某种新思维、更高的精神追求等。
人物以追求实体目标为始,经过整个旅程,这个实体目标被另一个神圣、非凡的精神目标取代。而TA一开始追逐的实体目标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为初始目标其实并不重要,满足人物的心灵需求才是故事的真正意义。人物的心灵成长既是人物的核心,也是故事的核心,我们之后讲故事结构的时候可以再展开讲讲。
二、骨
三观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即人物的骨。主要指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人物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追求真善美还是名利美色,大是大非与个人利益间如何抉择等等。
由于三观涵盖面过广,我个人会在这一步采用阵营九宫格作为辅助。阵营九宫格来自某个游戏,它将人物按照两个因素进行分类,第一个因素是道德(分为善良,邪恶或中立),第二个因素描述此人对社会和秩序的态度(分为守序,混乱或中立)。两种因素交叉组合,就有了九种阵营。分为守序善良,中立善良,混乱善良。守序中立,绝对中立,混乱中立。守序邪恶,中立邪恶和混乱邪恶。具体内容百度搜索一下就有,就不在此赘述了。
以立场阵营为锚点,接着我们可以给人物赋予某些特殊的初始观念、信条,也可以在这一步大致拟定人物前史 ,也就是他们形成这些特殊观念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初始观念会随着故事的推进而变化,到故事结尾时,这些曾今的价值和观念会被彻底推翻。比如一个具有金钱至上观念的角色,在故事中会逐渐改变,到结尾时,会认识到生活中的其他东西,亲人、朋友、爱情、或者帮助他人,比追求金钱更有意义。
三观不止可以转换一次,如果你计划写作的篇幅很长,就可以通过人物三观的多次转换来填补故事,使人物更加丰满。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观念是在所有情境下绝对正确的,应对新的挑战,人物必须转变观念,才能得到成长。
比如:一个以和为贵的角色,在受到长期欺辱压迫后,学会了反抗,也就是第一次观念转变,那如何反抗呢,可能是通过获得金钱权势,或者某种能力的提升,那这种金钱权势力量至上的观念,又会在新的故事里再次受到挑战,人物认识到生命、真情、仁慈更有价值,这是第二次转变,但真情仁爱至上就真的没有问题么?那故事再延伸,也许会出现某个危机,如果过于在乎某些人和事,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使更多人遭受苦难,角色就需要第三次转变观念,为了大爱牺牲小爱,但这样故事就结束了吗?陷入宏大叙事的角色,为了达成某个目标,会不会牺牲一些他认为不重要的人和事,于是最初的受压迫者成为了新的压迫者,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他仍然需要改变,需要找到新的救赎。
以人物为核心,欲望和需求带来了故事,人物的观念随着故事改变,生命不息,欲望不止,神与骨相辅相成,循环往复,故事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永远不用担心没有内容可写。
三、肉 确定人物的性格特征
前面我们塑造了人物的灵魂和骨架,要让人物生出血肉,真正活起来,我们对人物就要像对一个真实的朋友一样,了解他性格的方方面面。包括人格特质、自尊程度、性格缺陷、审美取向、具体好恶等。
先说人格特质,最方便的做法是直接参考某个成熟的人格分类系统:十二星座,MBTI十六型人格、45种人物原型等等。星座性格流传最广,十二种主要类型,再叠加什么月亮太阳火星之类的,又会有一些变体,熟悉这套理论的话,直接拿来用就很方便。MBTI十六型人格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分类模型,从四个维度判断性格倾向,组合形成16种人格类型,具体内容可以阅读《请理解我》这本书,里面对每种类型的智能、兴趣、定位、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和人格特征都有详细的解析。45种人物原型来源于《经典人物类型45种》这本书,从神话与经典故事中提取了45种角色原型,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作为参考书目。但是它有45种原型,实在考验记忆力,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十六型人格,只需要弄明白四个维度,好记:)
将人格特质作为人物性格的地基,再添加外层设定,戏份越多的人物越详细。
-自尊程度:人物如何看待自己,其他人又是如何看待人物的
-缺陷、心结、人性化设置:世上没有完美的人,缺陷会让角色更人性化,也使读者更能共情。主角需要有缺点,(比如丢三落四、好吃懒做、洁癖、路痴等),或者遗憾、心结、童年阴影,(比如不吃某种食物、怕水、不敢坐飞机)。反面角色也一样,角色越坏,越狠,越需要有一个正面特点,比如对爱人深情、对下人宽和,救助过小孩小动物等。将他人性化,让读者相信这是一个做坏事的“人”,而不是立刻出戏想到这是作者刻意设置的反派。
-审美取向:对事物的审美:喜欢简约清淡还是繁复艳丽,对人的审美标准是什么,智力,身材,颜值还是什么?听什么音乐、欣赏什么艺术风格、选择什么生活方式?
-具体好恶: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偏好:比如能不能吃辣,粽子豆腐脑吃甜的咸的,追不追星,对宠物的态度等等
四、皮
这里才是人物的姓名、性别、外貌、衣着、身份、年龄、学历、技艺、法术异能、标志性动作、口头禅等。前面三步设置完,这个人物基本就立住了,至于他是男是女,是神是妖是鬼,其实没多大关系了,可以根据题材随便发挥,不会崩的。
下面讲第二类 工具角色
包括:
1、主要人物的辅助,大部分时间与主要人物同进同出,替主要人物办事,创造交流机会,让主要人物说出自己的行为动机、情感状态、思考内容等(包括主要人物的朋友、同事、家庭成员、侍女、管家、下属、太监、保镖等)
2、主要角色的阶段性对手(争抢家族资源的亲戚、使绊子的同事、劫道的土匪、挑衅的敌对势力成员等),
3、单元剧情中的情节推动者(案件受害人家属、信息提供者、目击证人等)
对于这类人物,需要让读者快速记住并区分他们。
一、明显的外在特征
外貌:胎记、疤痕、身体残疾
说话方式:结结巴巴、机关枪型、声音特别等
特殊穿着:面巾、特别配饰、颜色独特的衣物、熏香体香
二、标签化、脸谱化
正面标签:忠、孝、仁、义、勇
反面标签:贪、邪、奸、恶、愚
常见脸谱:白切黑、黑切白、绿茶、病娇等等
三、原始且极端(依情节需求而定 戏份少也可不涉及背后故事)
动机:原始的欲望、恐惧
行为:因欲望而最终走向极端(为主牺牲、贪嗔痴陷入疯魔、作奸犯科等)
以上。
还剩一点人物关系方面的内容,但人物关系是与故事进程相互影响的,也都放到故事结构那期再讲吧。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设定都需要具体情节支撑,在实际写作中,少写描述性文字,多写人物的行为、反应,通过剧情体现的人设,才能真正在读者心里立住。
给大家推荐几本对写人设有帮助的书:《情节与人物》《救猫咪》《故事工程》《请理解我》《经典人物原型4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