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分强调的行为管理和被忽视的依恋||安全感圆环干预笔记(一)
从行为角度出发的研究似乎暗示着行为管理的一系列强化便能够解决问题。多年来我们也更关注于孩子的行为管理,不重视孩子的关系需求。但人并不仅仅是行为的总和,我们是彼此间存在亲密联结的生命体,通过这些联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当儿童从心里感觉养育者是关心自己的、对自己有兴趣的,且一旦需要就会出现的时候,孩子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发展(如婴儿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感受着的)。倘若孩子缺乏这样的联结,那么他们为了实现完全自给自足的努力就会表现出一种绝望的行为,不是真正的自主性。因而,真正的自主性是在安全依恋中形成的。作为人类,我们需要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所感受着的,需要被理解并感觉到足够的安全,才能够成为自己去探索世界。
而实际上,几乎每一位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反应是由孩子的行为引发的,很难认识到自己先前做了什么引发了孩子的行为。尽管养育者都希望能够竭尽所能地照顾好孩子,实际上他们与孩子的互动却依然受儿童时期被照料经历中发展出的潜意识表达、信念和反应等决定。依恋会决定了他们变成什么样的父母、会以什么方式影响孩子的发展。
不论是面对养育者的问题还是儿童期的忽视、虐待,孩子都会发展出相应的行为策略让自己和养育者保持适当的距离(足够的亲近但不过于亲近)从而生存下去。这种生存策略是在脆弱时期儿童发展出的生存策略,所以要在无意识的、非言语的、维持“生存”的模式中做出改变是很困难的。当成年人试图改变自童年时期就形成的保护性依恋策略时,就会产生情绪警报告诫他不要踏出舒适圈。
来源: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安全感圆环干预》
Bert Powell, Glen Cooper, Kent Hoffman, Bob Marvin著
刘剑箫,陈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