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第一次听到这话,还是当年看奇葩说听马东说的。
如今写了四百多篇文章,做了一百多个视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之前大大不一样了。
之前觉得就是就是一句金句,现在看到这句话百感交集。
一、“理解你,不是我的刚需”
人们日常在观看或者阅读内容时,首要目的是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不管是实用价值,还是情绪价值。
“理解内容”从来不是放在首位的。
而且大多数场景下,用户在获取内容时处于一种放松状态,而你再让他去“费劲”地思考,这不就是摆明了让别人“划走”吗?
有人可能会说,理解了,他就能获取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确实,有些内容,要是“理解”了,收获更大。
但“理解”有风险,万一还理解错了呢?万一理解了之后也没获得什么呢?
况且内容这么多,看十个浅显易懂的内容加起来收获更大呢?万一下一个不需要我理解也能获得很多呢?
二、“我和你互动,和你无关”
如果你观察过网上的各种内容的评论区,不管是微博、文章还是视频。
你会发现这么一个事实,80%的评论与其说在“讨论内容”,不如说在“讨论自己”。
尤其是那些点赞高的“神评论”。
主要特点是切中了用户的情绪,至于这个观点是不是这个内容里所表达的,不重要。
评论其实都在表达自己——“你的内容想到了我自己的一段经历”、“你的内容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你的内容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人”、“你的内容让我不爽我想羞辱你几句”……
如果一个内容创作者竟然觉得用户的评论应该和自己创作的中心思想有关……多少有点自恋。
三、“不要和我争,我光脚的不怕你穿鞋的”
如果你是一个内容创作者,你可能会问,那评论区各种误解、谩骂、带节奏,甚至出现长篇大论的小作文怎么办呢?
相比起回应和解释,我觉得大多数时候(注意,不是所有的时候),不应对比应对要好得多。
而那些太恶意的内容,伤害性反而不大,因为其他人不会把它当真。
如果你去回应了,回应的好也就罢了,若是回应的不好,那你的“回应”反而会惹事。
而且惹事的概率更大。
为什么?
因为你的“回应”本身也是内容,还记得前面说的吗——“理解你,不是我的刚需”。
另外,作为站在台上的人,你和台下的人对话的成本是不同的。
观众说得再离谱没人会去计较,而台上的人说的话里有一个错别字都会有人抓着不放……
有人说,我逻辑能力、表达能力一流,而且这事我占理,也不回应?
我的看法是,如果有的选,还是可以选择不回应……如果必须回应那就回应。
你的“逻辑”和“理”别人能理解才叫“逻辑”和“理”,若是不理解,依然是“狡辩”……
四、这句话成立的基础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句话之所以这么脍炙人口,除了是因为马东说的,更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它击中了很多人的情绪,尤其是那些把表达当成“工作”的群体。
但这句话成立的前提依然是人性里的弱点——人都是自恋的,人都是自我中心的。
坚持日更 第52/100天

职场、成长、人生、情感……无所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