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不止适用于物体,还适用于人
导读:“破窗效应”不止适用于物体,还适用于人。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原因,为什么大家都欺负你,而不欺负别人。有时候,是你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让别人觉得你有机可乘。就像一个女孩子,表现轻浮的话,很多人会想和她交往,但只是玩玩而已,最终女孩会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自己。”

破窗效应
指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的现象。源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汽车实验的结果证明。根据此实验,政治学家James Q. Wilson和犯罪学家George L. Kelling正式提出该理论,并通过《Broken Windows》一文发表于1982年3版《The Atlantic Monthly》杂志。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记录设备都还没陈设好,停在纽约布朗克斯的跑车就已经出现第一组“破坏者”,并且想私吞这辆跑车。
爸爸吩咐妈妈清理车厢,自己则动手拆电瓶,不忘提醒儿子查看置物箱。来来往往的不论开车或行走的路人,都停下来在这个拆除大赛中抢走车子上任何值钱的东西。紧接着重头戏来了,一位“破坏者”在有系统地拆卸后,成功扒走这辆置于纽约的跑车。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人们路过、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

灵遁者油画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案例1:一个社区是如何成为暴力社区的,大致有5个步骤。
1.社区开始出现失序的情形,部分居民迁出社区。
2.未能迁离社区的居民因担心自身安全,对区内的事务漠不关心。
3.地区的监察力下降,社区的治安进一步恶化。
4.区内更多的居民迁走,仍然留在区内的居民则更加退缩,减少外出时间。
5.外来的犯罪分子入侵社区,令犯罪数字持续上升。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案例2:如果一些面户外墙上的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理,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新涂鸦。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书籍《探索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