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我中心化”的角色塑造—— 试分析《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

2023-08-17 16:19 作者:小日向同学qwq  | 我要投稿

【概要】:“齐天大圣”是《大闹天宫》中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本文分析的重点。由于该形象的“自我中心化”表现过于显著,其象征了突破规训的边界而追求自由的角色性格,是一种脱俗豁达的人生体验。因此本文尝试从西方意志主义、生命哲学、拉康精神分析哲学等角度入手,试分析“齐天大圣”的角色的寓意。 创作人: 参见我的知乎:@白糖水不甜丶 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于1964年上映,故事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在花果山带领群猴操练武艺的猴王因无称心的武器,便去东海龙宫借宝。龙王许诺,如果猴王能拿动龙宫的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就奉送给他。但当猴王拔走宝物之后,龙王又反悔,并去天宫告状。之后玉帝反复“抓拿妖猴”,最终以失败告终。自封“齐天大圣”、不服从于规则、自我为中心,仿佛世界上没有任何方式可以降服于孙悟空,孙悟空是一种独具“自我中心化”的人物形象。下面笔者将详细展开论述。 一、遵从自我的本性 意志主义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德、法、英和北欧等国。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和尼采。标志着哲学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从以逻辑性为中心转向以个人存在为中心,是一种非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的哲学。 “齐天大圣”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象征。尼采认为。超人是道德的破坏者,要粉碎一切枷锁,让人回到自身,获得自由。“超人是我自己,是自由的创作者,是规则和价值的创造者,是真理道德的准绳”。玉帝以及其他人看来,“孙悟空”就是一个不服管的“泼猴”。第一回,在玉帝下派的监督“弼马温”的“武德星君”莅临视察弼马温的情况,而弼马温“孙悟空”并没有接见,并用蔑视的话语对武德星君进行嘲讽,并不把比自己位置高官员放在眼里。第二回,玉帝安排孙悟空接管蟠桃园,在蟠桃园中孙悟空不听从于“土地老儿”的话,而自行偷吃用于筹办蟠桃盛会的千年蟠桃,并且破坏了蟠桃盛会的布置现场随意饮酒、偷吃仙桃。后又自封自己为“齐天大圣”,与玉皇大帝的位置齐平,并威胁到了玉帝的权威。在天宫与其他官员对话时,并不注重自身的礼节,完全是一个自我为中心的角色,以上都可以看出“孙悟空”就是一个自由的人生,他无视规则,遵从于自己的天性——自由。 “意志是内心最真实的自我”。尼采认为,人要有个性,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尊重自己的意志,就要尊重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孙悟空塑造的就是一个极具个性的角色。他不畏权力的控制,对权威发起挑战,反抗压迫,活出真正的自我。正如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特吕弗”所拍照的《四百击》里的主角“安托万”、《看上去很美》的方枪枪、《于洛先生三部曲》的主角于洛,他们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人。学校对其的管教以及父母对其过度的期望,使安托万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他时常逃课、旷课,天性好“玩”;在家中也充当了一个“熊孩子”的形象,最终由于无法承受规则的“压迫”而离家出走,去往了他梦寐以求的海边。《于洛先生三部曲》的于洛存在着这一股孩童般的天性,他的每次出现总是会破坏一场本该有序的活动。《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也与以上电影人物形象高度吻合。 关注自我的价值、关注自我意识。在黑格尔哲学之前的西方哲学中人的本性被压抑,他们认为“我们的世界都是有理性所构成”,这显然是对人本性的漠视。意志主义与生命哲学就是重返人的本性,每个人的核心就是“意志”或“意识”,而理性只是包裹在意志之外的外壳,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意志所控制。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是完全自由的”,“关注内心世界才能更加幸福,多思考自我,用直觉来把握事物”简言之,生命在于创造、在于表现,在于遵从自己的最直观的想法。孙悟空做事果断,在得知自己上天照看天马、看守蟠桃园只是“不入流”的芝麻官后,愤怒而去并大反天宫。 在高度制度化、规则化的社会环境下,人的天性被压抑,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化、资本化、权力化的文明社会,人再也不可能或者很难回到表现个人天性的环境之中。同时,这也是和中国上世纪60年代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齐天大圣”就是对制度化社会的一种挑战,是注重个人天性的完美表现。 二、打破象征秩序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了三界理论,分别是想象界、象征界、真实界。“每个人都是被符号建构的个体”,具体来说,拉康把一个人划分为了以上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将有不同的表现。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处于“真实界”(是混沌的、自体与他人不分的、不可用符号言说的),由于母亲的缺席,母亲不可能随着孩子的啼哭而随时出现,因此婴儿经历了第一次匮乏(婴儿的欲望第一次没有得到满足)使婴儿进入想象界,在想象界中婴儿为了成为母亲想要的样子而不断讨好母亲,但母亲不可能给予婴儿无尽的爱,婴儿有时会与母亲太过亲密,但是由于“以父为名”的法令会禁止婴儿这样做,从而迫使婴儿进入象征秩序阶段。 “齐天大圣”的形象即是从“象征界”返回真实界的表现。《大闹天宫》中所有的角色都是被象征界所建构起来的,譬如:天宫中,官员禀告玉帝、官员服从于上级意味着等级秩序,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权力主体利用天的法则规训于个体,让个体听从于天。“齐天大圣”的“齐”就是指与“天”所平齐,“天”是天宫的“玉帝”的象征,是生产符号秩序的权力主体,自封“齐天大圣”就是对权力主体的挑战,因此玉帝派部下多次抓拿“齐天大圣”最终都无功折返。片尾,“齐天大圣”砸碎了天宫的招牌,赶跑了玉帝,破坏了天宫,逍遥自在的回到花果山,重新升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以“自我为中心”回到了真实界。 综上所述,分析“齐天大圣”的形象可更清晰的了解“自我中心化”的意义。其次,突破秩序与规则的压抑重返人的天性是西方“自由”的表现,但是在高度规则化的社会下重返天性、自由(即真实界)会经历一场“创痛”,敢于破坏规训那必然会经历一场痛苦,但是孙悟空的能力比任何一个角色都强,因此他可以成功反抗规则的压迫。所以,就我们个人而言,我们不可能或根本没必要返回人最原初的本性之处,破坏秩序的人只会被众人扣上“异类”、“不服管”、“不听话”的帽子。这个世界上,看似都是有权力所建构,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掌握了设立秩序的权力。

“自我中心化”的角色塑造—— 试分析《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