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趋中性,信贷投放要更精准
货币政策趋中性,信贷投放要更精准
据“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号消息,12月1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见效。央行指出,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增强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可以看出,央行在如何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稳就业和保就业方面,还是目标非常明确、思路非常清晰的,是能够有效处理好经济与金融、金融与企业的关系的。关键要看,金融机构能否认真按照央行的要求,做好信贷资金的投放工作,更加突出信贷资金投放的精准度,从而为稳就业、促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要知道,尽管面对疫情的冲击和影响、面对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中国经济表现出了很强的韧性,也展示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在其他国家、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正增长。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经济已经完全无风险,完全可以独善其身了。中国经济能够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除了经济本身的韧性以及在抗击疫情方面的凝聚力之外,与政策工具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没有积极有效、快速精准的政策,经济要想在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下、在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的夹击下逆势增长,难度是相当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
需要注意的是,政策的作用也是有时效的,是有阶段性的,更是有局限性的。政策不可能长期密集实施,也不可能持续用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政策工具运用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调整,需要退出。否则,作用的边际效应就会越来越低、越来越差。一旦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常用手段发挥作用了,需要常用手段能够依据经济发展需要,调整策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不是固守传统的支持手段。

对货币政策来说,从总体上讲,执行还是到位的,也是作用持续发挥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宏观上的方向把握正确和微观上的执行差异还是并存的,商业金融机构并没有完全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其中,信贷工具的运用上问题更大、差异也最大。特别是前些年,信贷资金投放偏差更大,资金流向很不合理。急需信贷支持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得到的信贷资金支持十分有限。为什么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抗击疫情中,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明显偏弱,原因就在于,这些年来商业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太少,中小微企业受制于资金的矛盾太过尖锐。
今年以来,为了应对疫情影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可谓是铆足了劲、用尽了力气,增加信用贷款发放、降低融资成本、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等。正是有货币政策的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才能比较稳健,恢复也比较快。中小微企业也在信贷之水的浇灌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稳就业、保就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货币政策已经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不可能再那么宽。也就是说,在信贷资金的投放数量方面,可能要收一收、紧一紧,要逐步地从宽松走向稳健、从积极走向中性。但是,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仍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仍需要得到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因此,商业金融机构如何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对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予以更大的支持,就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
按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央行于2020年6月1日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要求商业金融机构增加信用贷款发放。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2020年3月至9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放7961亿元。应当说,这是一份非常好的成绩单。

必须看到,对多数小微企业来说,是难以提供金融机构所需要的抵押担保条件的,只能是发放信用贷款。而信用贷款的风险,自然也要比抵押担保贷款大,对银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要求更高。如果遇到无良企业,银行工作人员是要承担责任的。所以,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信用贷款增长50%多,金融机构确实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只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执行下去,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对手稳就业、保就业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信贷资金的投放也会越来越精准、信贷资金结构则越来越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