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聚师网:教资考试中出现过无数次的考点

2023-07-17 18:06 作者:赵东来的账号  | 我要投稿

一、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 遗传及其作用;



2. 环境及作用;



3. 学校教育及作用;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 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 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 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



4. 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1. 思想道德素养;



2. 知识素养;



3. 能力素养;



4. 心理素养;



5. 身体素养。



六、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七、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 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八、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 正确运用变式;



3. 科学地进行比较;



4.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



2. 上课;



3. 作业检查与批改;



4. 课外辅导;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十一、常用的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巩固性原则;



4.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十二、一堂好课的标准



1. 目标明确;



2. 重点突出;



3. 内容正确;



4. 方法得当;



5. 表达清晰;



6. 组织严密;



7. 课堂气氛热烈。



十三、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十四、教师成长的途径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专门的教学能力训练



4. 反思性教学



十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十六、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2.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十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 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 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十八、影响遗忘的因素



1. 时间因素的制约;



2. 识记材料的重要性,或者识记者的态度;



3.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4. 识记材料的学习程度;



5.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十九、防止遗忘的方法



1. 及时复习;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 复习方法多样化;



5.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二十、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 定势与功能固着;



2. 问题情境;



3. 原型启发;



4. 已有知识经验;



5. 情绪与动机。



二十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 保护好奇心;



2.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 发散思维训练



2. 头脑风暴训练



二十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2-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二十三、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



二十四、气质类型与教育



我们克服气质偏见,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1. 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在严格其组织纪律的同时,对他们要热情。“刚柔相济”。



2. 对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在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个性品质的同时,要避免产生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以柔克刚”。



3. 对粘液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踏实顽强等品质。多给予参加活动的机会。



4. 对抑郁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要给予他们关怀、帮助、避免在公共场合指责。



二十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不等同真理,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



2. 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



3.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 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二十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二十七、促进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聚师网:教资考试中出现过无数次的考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