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师网:教资考试中出现过无数次的考点
一、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 遗传及其作用;
2. 环境及作用;
3. 学校教育及作用;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 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 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 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
4. 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1. 思想道德素养;
2. 知识素养;
3. 能力素养;
4. 心理素养;
5. 身体素养。
六、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七、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 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八、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 正确运用变式;
3. 科学地进行比较;
4.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
2. 上课;
3. 作业检查与批改;
4. 课外辅导;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十一、常用的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巩固性原则;
4.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十二、一堂好课的标准
1. 目标明确;
2. 重点突出;
3. 内容正确;
4. 方法得当;
5. 表达清晰;
6. 组织严密;
7. 课堂气氛热烈。
十三、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十四、教师成长的途径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专门的教学能力训练
4. 反思性教学
十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十六、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2.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十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 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 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十八、影响遗忘的因素
1. 时间因素的制约;
2. 识记材料的重要性,或者识记者的态度;
3.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4. 识记材料的学习程度;
5.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十九、防止遗忘的方法
1. 及时复习;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 复习方法多样化;
5.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二十、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 定势与功能固着;
2. 问题情境;
3. 原型启发;
4. 已有知识经验;
5. 情绪与动机。
二十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 保护好奇心;
2.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 发散思维训练
2. 头脑风暴训练
二十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2-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二十三、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
二十四、气质类型与教育
我们克服气质偏见,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1. 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在严格其组织纪律的同时,对他们要热情。“刚柔相济”。
2. 对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在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个性品质的同时,要避免产生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以柔克刚”。
3. 对粘液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踏实顽强等品质。多给予参加活动的机会。
4. 对抑郁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要给予他们关怀、帮助、避免在公共场合指责。
二十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不等同真理,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
2. 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
3.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 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二十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二十七、促进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