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海拾遗①】我们为什么讨厌日式反战?

献给重庆大轰炸死难者
《萤火虫之墓》可能是国内最广为人知的描绘日本遭遇战争苦难的动画电影,但另一部我此前并没有听说过的电影——《赤足小子》却带给我了更大的震撼;相比之下,萤火虫之墓总给我一种说不上来的别扭感觉,总感觉是在继续加深日本作为二战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的印象;但直接描绘了广岛核爆的赤足小子却并没有这种感觉,本文将尝试将这两部电影进行对比研究,解答标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萤火虫之墓无疑是一部有争议性的作品,有人说它反战,有人说它没有;而我要说:和赤足小子这部作品比起来,它根本不能算得上哪怕有一点点的反战倾向。萤火虫无疑是一部悲剧,从电影的开始到结尾都充满了压抑低沉的氛围,电影中对尸体的描绘以及要带着妹妹活命的压力都让观众一直喘不过气,它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是无可置疑的。但如果电影的内核是败絮,外表的金玉也无法阻止我们去批判它,萤火虫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正如美国著名日本文化与动漫研究学者Susan J. Napier所述:
“符合‘受害者历史’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它们包括原子弹幸存者的作品和如《缅甸的竖琴》与《野火》这样的真人反战电影,他们都表露出很明显的反战倾向但是鲜有讨论负罪和负责。这些特征也能在《萤火虫之墓》和《赤足小子》中看到。”
但是我并不同意她把赤足小子也包含在这句话中,稍后我会阐述原因。
萤火虫和赤足小子的主角都是战争中的小孩子,它们也都肩负着照顾家人的使命。萤火虫中是妹妹节子,赤足小子中则是怀孕的母亲。它们为了达成让家人活下去的目的都受了很多委屈,都因为偷盗食物被人打,都在空袭中丧失了亲人。两部电影同样描绘了很多尸体的画面,萤火虫中被燃烧弹烧焦的尸体还有主角的母亲遭受重伤后满身纱布的画面,都有城市被夷为平地的描写,更不用说赤足小子里原子弹被扔下后长达数分钟对遭受原子弹攻击人体被直接融化的特写。理论上来讲,这两部电影引起观众同情的潜力是相同的。可为什么我对赤足小子的共情和感动却不能在萤火虫中找到呢?


究其原因,肯定是绕不开对战争原因的直接讨论的,这就是两部电影最大的区别。萤火虫一味的讲述了兄妹二人如何如何惨,他们的死是多么多么悲剧,而完全没有讨论他们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萤火虫中主角的父亲还是一名日本海军的军官,在听闻日本战败的消息后主角所显露出的那种无法接受都表明这部电影并没有在反思。萤火虫之墓只是在一味的诉说无辜儿童所遭受的战争苦难,但对这场战争发生的根源却根本没有提及。这就是让人感到不适的根源,一个战争的发起国制作了一部讲述自己国民受苦受难的电影,还能有比这更讽刺的事情么?但赤足小子同样作为一部讲述战争发起国的国民受苦受难的电影,却做到了直面问题的根源,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让一部原本让人觉得讽刺的电影变得肃然起敬。

赤足小子在电影的一开头就借用主角父亲的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战争为什么会发生;这短短的半分钟父子间的对话就是让后来电影所描述的一切一切的苦难可以让人接受,因为作者看到了苦难产生的源头,并没有一味的哭诉自己遭遇到了不公。只有电影的内核立意从一开始就站住了,我们才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我在一开始看这部电影时是抱有偏见的,一部讲广岛核爆的动画,怎么可能会有正确的历史观呢,日本人到现在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不就是因为这事嘛。但赤足小子在电影开篇部分的这一段台词,直接给我看懵了。一部描述日本人受害者思想根源的动漫居然做到了正确的反思历史;这已经足够让它比萤火虫伟大许多了。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屈从于右翼势力的反战作品。即使不描写受害国,那么也应该批评军国主义和当代的日本军人,但《萤火虫》没有,或者说是有但却暧昧不清、很模糊的,它只是一味地叫冤、再叫冤。笔者窃以为,《萤火虫》如果能够反映出对军国主义的批判的话,那么就更能表现出男女主角的悲剧,更能突出“平民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一中心点。”
这是豆瓣上萤火虫最高赞长评中的一句话。可以说,赤足小子完美做到了这一点,正如主角的父亲所说的那样,如果因为正视历史就被称作懦夫,不爱国,那这么做是对的,只有承认历史才更能突显电影想要表达的思想。萤火虫和赤足小子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都在电影的结尾表达了重生的寓意;萤火虫的男主坐在山坡上俯瞰现代高楼林立的东京,而赤足小子则是遭受核爆的土体开始重新发芽;前者看的我一阵反胃,后者则能让我感同身受。
回到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讨厌日式反战?我想答案已经很清楚了,因为日式反战只描述平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拒绝思考战争首先会开始的原因。而拒绝思考这一点只会让它之后所描述的痛苦,不管有多么凄惨,都看上去那么无力,甚至让我恶心。赤足小子做到了萤火虫之墓没有做到的事情——反战片的本职;我推荐大家都去看看。
完
谢谢你读我的文章
本文首发于我的知乎专栏
参考资料:
赤足小子,1983,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5492
萤火虫之墓,1988,http://www.le.com/ptv/vplay/2058137.html
豆瓣用户★☆☆☆☆,“批判《再见萤火虫》”,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318/
Susan J. Naipier, Anime: from Akira to Howl's Moving Castle, 2005, page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