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前,我是这样收集资料的
作者丨别衡 编辑丨C20
《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在他的写作课专门提到过写作前的调查研究,他说:「研究与调查,作为写故事的第一步,会使得你兴奋起来。它会给你灵感,它会帮助你选择你要创造的世界。」
他分享了一个例子:在写小说《本源》的时候,他并不了解书中提到的巴塞罗那超算中心,那是一个隐藏在教堂之中,通过科学和数据研究宇宙极致和边界的地方。他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研究资料发现了这个地方,然后兴奋极了,这个地方简直就是为这本小说的结局创造的场景。但这个场景并不是他凭空创造,而是一个真实的地方。
小说和故事本身是虚构的,但是当这种虚构在真实的世界里拥有了一个落点时,对于创作者来说,那个瞬间的狂喜是无与伦比的,甚至有一种老天都在帮忙的感觉。而对于读者来说,那样的场景具有绝对的真实感,阅读的快感也会成倍增加。
我是读点平台的签约作者别衡,最近正在更新一部以唐朝为背景的奇幻小说,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写这部奇幻小说的时候,是如何在「真实」世界里搜集资料的。
01 为什么所有类型小说,都有必要进行资料收集
我喜欢写奇幻类故事,在最开始写作的时候,资料收集并不是写作的第一步。通常都是有一个很飞的点子,然后开始围绕这个点子编织故事。但是随着写作时间越来越长,我发现这种形式的故事写作越来越难。
因为,一个点子,并不足以支撑一个故事。
即使对于奇幻故事这种看起来很倚靠「点子」和「想象」的故事,足够量的资料搜集和学习,都会可以让一个点子拥有更丰富的内核。
《偃夜长安》最初的点子来自「机甲」,但是「机甲」本身是一个很现代的概念,虽然也有不少网络作品是写古代机甲的(我自己也写过),但是我总感觉这个设定与唐朝并不完全符合,于是就有了「偃术木甲」这个设定。而关于偃术,在历史上也确有记载,起于《列子·汤问》中的一篇记载能工巧匠的文章。
通常我们都能理解在写历史或古风类小说时,会搜集当时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力求在这些细节上做到足够真实,让读者更有代入感。但对于像偃师这样看起来就很奇幻的记载,为什么也要去所资料搜集呢?
事实上,这一类的资料搜集是在帮助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更长的历史维度里,去理解我们所设定的内容,由此赋予我们看起来「天马行空」的设定更真实的纹理和质感。
举个例子,关于「偃术」这个概念,我参考的资料包括刚才提到的《列子》,以及中国传统木工的相关内容,另外又在一些志怪笔记中寻找可能使用的信息,例如螺舟就是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记载的沦波舟。

我在看到这个好像海螺一般的小舟时,就在想象如果它是用木甲造成的,它里面的构造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又参考了一些传统木匠用的榫卯结构,由此写出了它内部结构。最后将故事中「偃师塑骨,巫者唤灵」的设定加在它身上,想象出它是被一条红色小蛇驱动,而这条红色小蛇喜欢吃干荔枝,也就顺理成章了。
简而言之,就是用更多细节,让「假」的东西更「真」,由此它才能够承载角色。它会帮助我们去建构角色的价值观和性格,以及角色可能遇到的冲突。
因为真实的历史资料中并没有关于「偃术」的记载,但是我在看中国传统木工的资料里,经常会看到的描述就是结构与力的关系,由此我开始思考在小说的设定中,「偃术」与传统木工的区别,是不是就可以将「力」的这个概念扩大化,变成世间所有的力,由此也就生发出对「偃师」这个「职业」的思考。
同样的,当我在思考巫的能力时,也是在借助各类研究中国传统巫术的资料,包括对于萨满教「万物有灵」的学习。如果对我最终思考出什么并且如何呈现在角色选择上有兴趣,大家可以去小说里看一看。
如此看来,即使是奇幻小说,搜集资料都是一个可以引发灵感和创造的过程。资料并不只在于将我们查到的历史真实摆进小说,而在于通过搜集和学习的过程,不断引发我们对于我们所创造世界的深入思考。
甚至于,如果写到一半卡住,不知道该如何继续,重新进行资料的收集,都会帮我们渡过难关。
02 去哪儿找,如何找以及找资料时都在找什么
还是以我最近正在更新的这部《偃夜长安》为例,我在写作过程中使用的资料大概可以粗分为两类:
一类是能给予真实细节的资料,用来构建主人公们生活和行动的世界;
二类是用来引发思考需要二次加工的资料。
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会更熟悉第一类资料。
就拿写唐朝长安来说,我们很容易能想到去参考一些描写唐朝人生活的书、纪录片、文献等等,例如这一次「昭昭有唐」的征文里,小编们很热心的给大家提供了参考书目。
因为《偃夜长安》的开篇是在大唐以外的西域,我也搜集了一些唐朝与外来文明的书目,例如《撒马尔罕的金桃》和《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事实上这部小说的开头我设想过很多个场景,一度卡住不知道怎么写,确实是在读到这些资料的时候,才确定了开端。
这一类资料需要的是准确和细节,我们通过衣、食、住、行以及所写时代人的各种习俗和节日等等,来增加所描写世界的真实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气质,现代小说我们自动省去了这部分,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但事实上,如果在故事中强调了地域,如果能搜集一些关于特殊地域的特定讯息,也会让故事更有真实感。

对于历史小说或者古风小说来说,目前市面上关于这类内容的书也不在少,不同的朝代也都有不同的书目。
如果单从中国古代上来讲,我自己发现有两套书很好用,一套是商务印刷出版社的《中国古代生活丛书》,这套书每册都不厚,里面涉及古代的方方面面;另一套是中华书局出的《中华生活经典》。
第二类资料更多的在于帮助我们去理解和构造我们所写世界的价值观,所以它的选择可以更广泛一些。当然,这一类阅读通常是泛阅读,有时候不见得会样样都有用。但就如同写作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寻找和雕琢的过程,这一类资料也会带给我们同样的感觉。
在写《偃夜长安》之前,我看了两部人物类小说,一部是《大唐李白》,另一部是《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两部小说看起来对于最终的故事没什么帮助,但是它帮助我确定了安史之乱这个时间线,因为我试图通过这两个人物,想要去寻找那个时代里最容易产生故事的时间点。之后我又在《资治通鉴》里翻找那个时间点的人物,最终确定了颜季明这个角色。
特定时代的人物传记,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我们所要写的时代。
当然,很好的历史小说也可以在这个程度上起到作用,例如马亲王的《长安十二时辰》和《长安的荔枝》,写宋朝的有《金瓯缺》和《汴京残梦》。这些作品带着作者本身的价值观,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价值观反观自己的人物。
第二类资料同时也不限于实物以及实地考察,类似在《偃夜长安》里我会比较喜欢使用青铜器,正是因为在博物馆里闲逛的时候,发现青铜器上面的兽纹路极为对称,非常有偃师造物的感觉。
同时,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特别是一些相对专业的内容,例如生物、天文、建筑,有时候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譬如我一度很喜欢天文类的内容,我在读点写过的一篇短篇《瀚海寻星》,就是因为看到纪录片里讲白矮星的内容。
如果困扰于不知道该如何为故事里的人物寻找斗争和冲突,也可以尝试去读一些哲学相关的内容,那些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早就因为各种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吵得不可开交,选择适合人物的不同哲学观点,让他们吵起来,冲突就出现了。
03 不要让资料,限制自己的创造
我在写另外一个长篇的过程中,遇到了关于查资料新的问题,那就是资料查的太多,使得自己掉入了一个历史的夹缝中,好像所有的事件都已经在历史上被标注清楚了,自己能够虚构的部分变得非常小,于是就卡住了。
在这个领域,马亲王绝对是个中好手,他的设定通常选择极短的时间(e.g. 十二个时辰内)或极小的人物(e.g. 负责采买荔枝的买办)。
《偃夜长安》里,我选择的方式就是在真实世界上再嫁接一个纯粹的想象世界,人物的行动是在想象世界中进行的,这看起来很奇幻,很天马行空,也任由我发挥。然后把真实世界作为一个「养料库」,让人物的行动根源是从这个世界里生长出来的。
就相当于创造一个 1.5 倍的世界。
我从马亲王和自己的写作经验里学到的,就是在搜集完足够的资料之后,要给予自己的世界一个清晰的设定,就是为它制定属于它的规则,并且需要让读者明确你所设定的这个规则,要让你的人物在你所设定的规则下行动。这个规则很有可能成为限制他们的条件,但也很有可能成为他们能够使用的武器。
在这个规则之下,无论大唐是鬼怪横行,还是蒸汽朋克,抑或是偃师幻术,就都可以随君选择了。
最后,祝大家码字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