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物理题的 30 个最佳突破口
高中物理中会遇到太多类型题,那么谁能在做题时最快的找到解题思路, 谁就能提高做题效率。以下总结的 30个最佳突破口,可以使同学们最快的找到这 30种类型题的解题思路。
1、“圆周运动”突破口——关键是“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2、“平抛运动”突破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斜面上的速度夹角、位移夹角关系)
3、“匀变速曲线运动”突破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合力是恒力!
4、“绳拉物问题”突破口——关键是速度的分解,分解哪个速度。(“实际速度”就是“合速度”,应该分解合速度)
5、“万有引力定律”突破口——关键是“两大思路”。
(1)F 万=mg 适用于近地轨道卫星(r=R地)
(2)F 万=F向 只适用于任何天体和卫星。
6、万有引力定律变轨问题突破口——通过离心、向心来理解!(关键字眼:加速,减速)
7、求各种星体“第一宇宙速度”突破口——关键是“轨道半径为星球半径”!
8、受力分析突破口——
(1)“防止漏力”:寻找施力物体,若无则此力不存在。
(2)“防止多力”:按顺序受力分析。
(分清“内力”与“外力”——内力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外力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9、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突破口——(矢量三角形法)
10、“单个物体”超、失重突破口——从“加速度”和“受力”两个角度来理解。
11、“系统”超、失重突破口——系统中只要有一个物体是超、失重,则整 个系统何以认为是超、失重。
12、简谐波突破口——波向前传播的过程即波向前平移的过程。
(1)“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关系——“逆向复描法”。
(2)振动质点的时刻、位置及振动方向。
13、“动力学”问题突破口——已知“受力”判断出“运动情况”,已知“运动”要想到“受力情况”。
14、判断正负功突破口——
(1)看F 与 S 的夹角:若夹角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则做负功,直角则不做功。
(2)看F 与 V 的夹角:若夹角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则做负功,直角则不做功。
(3)看是“动力”还是“阻力”:若为动力则做正功,若为阻力则做负功。
15、“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读数突破口—— 把握住两种尺子的意义,即“可动刻度中的 10 分度、20 分度、50 分度的意思是把主尺上的最小刻度 10 等份、20 等份、50 等份”,然后先通过主尺读出整数部分,再通过可动刻度读出小数部分。特别注意单位。
16、解决物理图像问题的突破口——
一法:定性法——先看清纵、横坐标及其单位,再看纵坐标随着横坐标如何变化,再看特殊的点、斜率。(此法如能解决则是最快的解决方法)
二法:定量法——列出数学函数表达式,利用数学知识结合物理规律直接解答出。(此法是在定性法不能解决的时候定量得出,最为精确。)如“vt=v+at” 和“y=kx+b”对比。
17、使用动能定理的突破口——从“=”的因果关系入手:受几个力作用、做什么性质的功、分别做了多少功、运动的初末状态即可得出完整表达式。
18、理解(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电势差)概念的突破口—— 重力场与电场对比(高度-电势,高度差-电势差)
19、含电容电路的动态分析突破口——利用公式: C=Q/U=εs/4πkd E=u/d=4πkQ/εs
20、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突破口——先写出公式 I=E/(R+r),然后由干路到支路,由不变量判断变化量。
21、楞次定律突破口——(“阻碍”—“变化”)即“新磁场阻碍原磁场的变化”、“阻碍相对运动那个”、“阻碍原电流变化”
22、“环形电流”与“小磁针”突破口——互相等效处理。环形电流等效为小磁针,则可以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来判断环形电流的运动情况。小磁针等效为环形电流,则可以根据“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来判断小磁针的运动情况。
23、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突破口——电场力=合力,从粒子运动性质判断入手。
24、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突破口——“画轨迹、定圆心、求半径、构建直角三角形”。
25、“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问题”的突破口——重力、电场力(匀强电场)都是恒力, “洛伦兹力”会变化。从而影响粒子的运动和受力!
26、电磁感应现象突破口——两个典型实际模型:
(1) “棒”:E=BLv ——右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 “切割磁干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2)“圈”:E=n△Φ/△t—楞次定律(判断电流方向)—“处在变化的磁场中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27、电磁感应综合问题——这一类问题从分析谁是电源入手,进而再分析电路电流、然后再分析运动和受力。
28、“霍尔元件”中的电势高低判断突破口—— 谁运动,谁就受到洛伦兹力!即运动的电荷(无论正负)受到洛伦兹力。
29、电子仪器类问题突破口——从粒子信息、场的信息、运动信息入手转化出具体的物理问题:具体哪一类粒子运动类问题。
30、理想气体的相关问题突破口——直接从理想气态方程:pV/T =C入手,不考虑三个气体实验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