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乌合之众》 读后感

2023-01-24 23:18 作者:戒黄我敢你来嘛  | 我要投稿


怎么说呢,这本书读的时候像是一口井——一直下落,一直下落,当然最后会触及井底,大体就是这个感觉,读起来很轻松,但不是很开心,不是内容无趣,内容的精彩不亚于基督徒的《圣经》、儒生的“四书五经”,而是作者很讨厌,读的时候像“下落”就是因为,他写这本书像是,不断确立问题,深挖问题,最后挖出了真理的泉水。或许,这对于“挖井人”是快乐的,但是对于我这个“吃水人”来说是很痛苦的,本身作者的史学观点,就很扭曲——却总是拿着史学讲事情,他对于“心理学”的热爱,已经令他处于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了,他甚至认为自己那所谓的大众心理学,能决定世界的一切了——但正是,这种坚定,更证明了一些他的观点的正确性,下面就一起来品品吧!

勒庞的《乌合之众》就像个穿着层层华美衣服的美人,我每读一部分,就觉得离“清晰”不远了,但是当我读到最后,只觉得她是个打了大量马赛克的美人——一点也不美了,或者说,美的是“解衣服”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三大部分: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这次用个什么方法论呢?用比较吧,虽然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比较,但我很喜欢那其他书来对比。

在开始之前,先讲段关系吧,讲下“民族性”,因为“民族性”决定了“群体性”,但是作者没有看到“群体性”对“民族性”的影响,将其概括为“民族灭亡”,这明显是不合理又合理的,并且最终使不合理的——因为,马列告诉我们的关系就是“生生不息”,但是民族都变了又怎么能说还是原来的民族呢?不过,作者都承认了,群体具有时代性,又怎么应该否定民族变化呢?——所以,最终来看依旧是不合理的。

还有一点,可以令他的言论自相矛盾的是,“群体心理是狂暴的”这个定义,因为如他所说“民族性”是日积月累的“群体性”的结晶,那么是谁来选择的呢?答案,应该是“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孕育了所谓的民族性,也就是说,“群体性”是经历自然性在选拔的——对于防止自我矛盾,勒庞解释,没有文明之前,人就是狂暴的,为了去狩猎,而这种狂暴的心理,被继承到了“民族性”难以根除。这么说确实有道理,但是我们还有个词叫“社会性”——人性本是自然性,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下,人性开始出现符合生存需求的标准,这时,“社会性”就开始形成了,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性”可以不同,不然就不会出现不同的社会规范、社会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社会性”也可以被人改变,而民族性与社会性是相近的。

同时,勒庞又是否定教育,“群体思维”中的作用的,但是以现代互联网为例可以发现,很多人已经脱离了“群体思维”的弊端,他们往往是一些极端的人和学者,就像一个互联网热词,无聊的绯闻,无聊的评价——往往没有这些人出现的身影。

建立在“民族性”上的“群体”——或者应该说,受“民族性”导向的“群体”,本质上就是一群人,这里可以借助“从众心理”来理解,当人数够多时,人们就敢无视红绿灯的指挥——而当人数到达极限时,翻江倒海的猛兽力量就会被唤醒,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本质,群体自我意识向一个集体意识的过渡和让步,在勒庞的观点里这种形式是暂时的、无意识的、依靠神经刺激的、具有传染性,同时理性智力都会降低,并且“群体”永远只能是“群体”他们像是工具,必须有相应的领导者组织他们,才能使用好这把“利刃”——中国古话“载舟覆舟”的水就是,群体。

类似我们常说的“传销”就是一种对于大众心理的把握,形成一种向心力,但是“传销”之所以是“传销”,是这种形式终究是“幻觉”,当理想与现实发生错位的时候,“传销”就会被打破。这里我们参照一种状态“心流状态”——一种关闭大脑部分功能区以实现更高效率的一种方式,“群体心理”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利用“断言、反复和传染”实现一种超越一般个人极限的力量。

上面我们说到了,“超越个人极限”——这对于发起者来说,发起者通常是这个群体中的变态,就像《乌合之众》的作者,在大众心理学领域,就痴迷的像一个疯子,他将“群体效应”几乎解释为了神一样的存在,同时我不支持“英雄主义”,或者说对英雄的向往,是“群体心理”的一大性质,因为正如前文所言,群体心理的本质是人性的抉择,“英雄主义”只是一种表象的展现——于是,发起者往往就成为了领导者。相较于群体,发起者具有更加强大的意志和决心,坚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无论是具有一事决心,还是具有一世决心的发起者都具有的是相对与群众的稳定性,他们或许也会疯狂、失去理智,但是他们不会失去方向。对于,这些“发起者”,存在短暂的发起者和永恒的发起者——前者,往往是实现目标,后者往往是实现“状态”。

也正因此,我们看历史上的天才们大多都是疯子,或怪人对于群体的不稳定性,历史中乃至现在,往往是以分化的形式进行的——大群体分划成小群体,形成稳定的统治基础。

群体的思维往往是极端的,表现为或是或否,但是很少存在第三种情况,他们的以想象力为主和注重集体的特性,使得他们丧失了自我深层思考的能力,通过神经刺激执行着“命令”往往就是,“是”或“否”能带来,最大号程度的刺激。

至于原因,今天偶然听了罗翔老师的一段话——大意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归属感吧,人是一种有“信仰”的动物,当“宗教”破碎后,或者说当任何一种“幻觉”破碎后,群体都会发疯,陷入疯狂中,并在一个极度疯狂的领袖带领下,重建一种“信仰”,有时候信仰的是人,有时候是对某种理念的信仰——宗教、主义、理论……但是最终又会落实到一个由想象力构成的实际存在身上——大概就是,领袖。

好了这本书,基本就讲完了——我认为,这本书大概就讲了这些。开始就是结束,也是我对着本书的理解。

下面详细谈谈我的理解吧。

当群体心理在互联网上叱咤风云的时候,那最近的“二舅”举例吧,二舅很明显,先捧后杀,但是为什么不是“捧杀”的矛盾混合体呢?正是因为,这些大众信服了专家、权威、名报、名嘴的“名望”,形成了类似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包括说“弹性道德”也在这个范畴里面,都是大众“是”或“否”的单元评价的衍生物,有些人在持续的麻痹下,可能形成了类似永恒的效果,但是“时间”创造一切,又将带领一切走向消亡,随着个体的衰老群体的影响,正在巨变,或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开始读佛教了;会发现,我们的领袖思想上更加固执,“时间”会带着一个人的思想总归是不似原来那般理性。

对于群众来说,“时间”会带走他们的力量,这里指的是“转移”,他们依靠神经刺激,就像“上头”终究有“冷静”的时候,对二舅评价的反复,也恰恰证明了时间的功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是没有记忆的”这句话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群体不断转换着自己的攻击对象。

在《乌合之众》看来群众是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只是“力量工具”,是要被人使用的。


《乌合之众》 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