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象共存/苏州老城复兴/石油城改造 | Needle 成果展—未完成系列

01.人象共存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Elephant
庄庄老师:20年下半年接触到Yuhan的这个项目,很开心和Yuhan一起去推进深化这个项目,也通过鼓励Yuhan利用线稿风的画法去推进项目,甚至做了非常独特画风的蓝图效果平面图;一直鼓励学生在作品集中去放大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独特的思考,非常欣慰看到Yuhan最终的产出成果~

奥卡万戈三角洲东侧的赛隆加长期存在着人象矛盾。大象在旱季穿过村庄和田地去往奥卡万戈河边寻找水源,在旱季结束是再穿过村庄返回保护区,在往返之间,大象踩踏庄稼,毁坏房屋,和村民产生严重的冲突。本项目旨在在为大象创造穿越村庄的迁徙通道,隔离人与象,减少矛盾。并争取变弊为利,发展以大象为特色的旅游。
当地旱季漫长干燥,在旱季中的大部分时间,农民没有足够的水源来灌溉庄稼,导致该地区较为贫困。迁徙通道可以在在雨季汇集雨水,在旱季作为灌溉水渠,为农田提供灌溉用水,延长作物的种植时间,扩展作物种植品种,提升当地原住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越来越多的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其引发的气候变化给生存环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威胁。我们的项目以景观中的碳流动研究为基础,试图探索应对气候变化、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从而以景观设计手段为社会带来更多价值。


经过对于大象生理特性和行为习惯的研究,我们发现成年公象最高可以爬上4.5米的土坡,并且大象非常惧怕蜜蜂,厌恶辣椒等生物。为了减少工程土方量,除了开挖下沉廊道外,我们决定采取蜂围栏阻隔的方式分离人与象的活动区域。


通过研究大象的身体和活动数据,并和人类视角高度比较,我们得出了如下的对比图:

因为迁徙廊道的定义中明确指出了廊道需要具备动物栖息地的功能,所以我们需要为大象创造适宜的栖息地。我们通过了解大象的栖息地地形和一天中的活动类型确定了大象对于环境和地形的需求,并在廊道的设计中予以满足,以求延长大象在廊道中停留时间的效果。
通过前面对于人象高度的对比设计出一系列人象共同使用的设施,使得游客可以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角度观察大象,增进游客对于大象的了解,以期达到更好的宣传保护大象的目的。


这是我的第一个项目,当时不会什么软件,而且心态崩溃。谢谢庄老师耐心的带我入门,为我制定计划让我步入正轨。虽然最终没有一起完成项目,但真的非常感谢庄老师。






02.人类遗产
Active Public Spaces for The Elderly in Historic District of Suzhou City
庄庄老师:这个项目从20年上半年就开始带着Yutong在推进,后来又有了Yueming和Yiqing两位同学的加入,一步步去梳理思路和图纸规划;在这个项目快要带完的时候被迫断掉,失去了进一步的深化的机会,非常遗憾,但还是很开心和大家一起通过这个项目对苏州老城的原居养老进行了一番研究和构想~

苏州古城,拥有五千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底蕴,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一千年的唐代城市格局和八百年前宋代街坊风貌以及明清五百多年的盛世文明。
她保留了自宋代延续至今的独一无二的双棋盘格局,一种“船在水中飘,人在路上走”的交通组织,从太湖和京杭大运河引来的水流到古城外围的护城河,再通过无数岔口流入城内纵横交织的水网体系中,形成苏州前街后河、枕河而居的城市空间,街巷在上、河道在下,人车舟马分别按照各自的运输方式,互不干扰地运行在水道或陆路上,实现水陆双棋盘的历史城市格局。同时,她也保留下了众多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案例: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耦园等等。


1、文化特征枯竭
苏州古城区在逐渐没落,早已不如昔日繁华,居民为了赚钱将房子租赁,导致一大批商业进驻,再加上主要为居民服务的简陋杂货店开张,前者千篇一律地存在于全国各地,后者又过于混乱无序,导致当地的文化景观愈发枯竭。
2、养老问题严重
苏州老龄化程度达26%,古城区老龄率达30%,其中平江历史街区60岁以上人口已达街区总人口的45%,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且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外来人口入侵,便民服务设施被商业店铺所挤占,当地居民生活变得愈发不便利。



我们选取了平江历史街区中的一个区块作为设计区域,该区域西起平江路主街,东至护城河,为占地约30公顷的内部民居街巷。我们针对场地内的开放空间进行了道路宽度和开放性程度的分析,结合场地用地性质,以及历史性建筑分布的情况,根据原场地存在的问题和居民需求,总结出九个适合改造的原型。

场地道路宽度、开放性程度、用地性质,以及历史性建筑分布的分析

各自对应的场地原型
现有问题以及居民对于设施、健身、娱乐和文化四个方面的需求:
1、日常生活空间的“空心化”与“碎片化”:老人普遍缺乏活力,因此外出活动少,因而这里的公共空间逐渐减少,这又进一步加速了日常生活空间的萎缩,使得日常生活空间只是非常零散地分布在内。
2、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没有界限:本地居民缺乏公共空间意识,将滨河场地与道路全部变成自家客厅,随意放置自己的物品、晾晒衣物。
3、交通组织混乱:本就狭窄的街巷道路并没有实施人车分流,因此不同的出行方式在相遇的时候会发生堵塞。


将养老产业与文旅产业联动,通过改造老年人原居养老的环境来宣传苏州古城的苏式慢生活。古城民巷与苏州园林打造的人居空间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希望通过将苏州园林人居空间的设计应用到整个街道尺度上,形成一套“园林式原居养老社区”的规划,以此宣传苏式慢生活体验,打造一个老人与游客同游的“老而未老”的未来社区。
即,将该区域改造成适合老人居住的“原居养老”社区,以应对未来越发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并将此打造成古城名片,来宣传苏州当地人的苏式慢生活。

主要做法如下:
1、 将苏州园林元素融入规划与空间设计

2、结合养老设施,增加服务设备,为老人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安全的活动空间。

3、 将街巷内部可利用空间改造成不同功能的口袋公园,并串联成绿地系统,根据通往外界时的不同距离规划成不同级别的绿色空间,以符合不同年龄段老人的不同需求。

将场地分析所得出的九个最适宜改造的原型进行设计,增添对应的功能性,使其更加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03.石油老城重生
后工业背景下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景观设计初探
庄庄老师:这个项目接过来的时候三位组员正在卡壳,通过对场地分析我提出了可否将老城的复兴和周边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科技旅游结合的想法。还记得当时一点点给三只挨个分配工作、做时间规划的场景,特别开心的看到:通过鼓励,三只都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精益求精~ 这个项目大概在还处于场地规划、尚未进入设计阶段的时候被迫中断,没有能带着这个项目继续深化,非常遗憾,但也很开心和三只一起共同努力过的这段时光~

1.发现问题,确定研究对象
后工业城市的复兴是一项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而在中国的语境下,位于中国老工业区的许多城市也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人口流失,建筑废弃,城市空心化等类似的困境。在中国的网络上,对于这样的城市通常大都被贴上了鬼城的标签,成为各路网友探险猎奇的打卡地。而作为景观设计者,我们认为老工业区所拥有的厚重历史文化本底应当成为城市复兴的机遇和潜在资源,因此有了选择以甘肃玉门老城这个典型案例作为切口,探讨景观视角下资源枯竭型&后工业城市复兴可能的想法。
2. 梳理场地历史本底
玉门老城作为一个陷入资源枯竭困境的后工业城市,它所面临的问题是极为典型的。20世纪30年代最早因为油田的发现而建城,在建国初期这里成为中国国内最为重要的石油产地之一,在中国建国初期工业化的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玉门油田的产油量就出现了下跌的趋势,到后期也因为自身不合理的开发方式以及中国其他各大油田的陆续发掘,导致其地位一落千丈。自从新世纪以来,玉门老城区内就开始出现严重的衰退,人口从巅峰时期的10余万跌至一万余人,城内建筑成片地被废弃,房价跌至令人咋舌的低价。而作为城市支柱产业的石油工业不可逆的衰退,使得玉门老城的复兴成为一个看似不可解的死局。

玉门历史回顾漫画

1.提出复兴核心创意
我们的设计策略的根本在于充分的顺应,尊重和挖掘场地自身的机遇。首先通过大尺度的区域mapping分析玉门所处的河西走廊地区,我们发现玉门虽然地处祁连山北麓的山地之中,交通上与河西走廊上其他城市的联系并不方便,但是与附近距离并不遥远的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交通联系相对方便。另外这两块场地所依赖的石油和航天产业,本质上都是需要政府集中支持的巨型国有产业,有一定的同质性,因此便有了将东风航天城的部分辅助和附属功能转移至老玉门的想法(其实是庄老师最初提出来的idea,让我们组一下子打通了思路!!)。又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玉门老城气候相对酒泉更加适宜,也有大片的空置用地,因此最后决定将东风航天城的科研人员休养,后备科研,展示科普以及部分的仓储功能迁至玉门老城,代替玉门老城原本已经空心化的石油产业,成为复兴玉门老城的基础和核心。

区域mapping&玉门酒泉历史时间轴对比
2.剖析场地&进一步策略推导
同时通过大量的资料研究,我们总结出场地现有的其他可利用的自然历史文化潜力因素。包括其地处戈壁的沙漠景观,典型的大型国企厂院式建筑布局以及场地现存的大量废弃建筑等等。针对这些场地独有的契机,我们同时提出了场地的未来复兴的可能愿景,除了前面说到的依托于东风航天城相关附属功能转移而来的航天科普城,同时也包括影视产业,旅游产业和针对部分现存常住老龄人口的养老产业。

场地人群画像分析
当然我们也辅助以大量的相关分析来为我们规划的这些愿景来提供依据,比如针对未来场地主要人群的画像,提出不同的指标作为依据进行打分。也包括通过量化可视的打分分析为后期场地功能区划的规划提供依据。(感谢庄老师帮助写的电池,太牛逼了!)

设计生成&总结:
基于以上这些基础分析,我们得出了最后玉门老城规划的总图,时间线上也分为了三个阶段去依次实现我们规划的愿景。最后落到场地设计的部分我们截取了不同功能区划中的典型场地进行设计,来具体探讨规划愿景实现的可能性。

场地规划&未来愿景

对于整个项目,我们觉得最关键的就是庄老师提出来的航天卫星城的功能转移,我觉得这一想法为整个玉门老城的复兴计划注入了灵魂,大大增强了规划的说服力,为玉门老城复兴愿景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在充分完备的前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最大程度地尊重挖掘场地本底现有的机遇,希望通过利用这些老工业城市自身特有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为老工业区的复兴注入活力,为世界共同面对的后工业城市衰退的挑战提供一些景观视角下的方法和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