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札记】《汉语音韵学常识》(唐作藩)

2021-11-03 02:49 作者:小僧の神様  | 我要投稿

一、音韵学

1、传统的汉语音韵学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三个部门,研究对象分别是上古音韵系统、中古音韵系统、汉语音理,研究的目的在于“通经”,因此音韵学长期以来属于“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2、传统音韵学的现代研究价值:有助于普通话语音以及方音的历史比较研究——调查方言时,必须用古音系统同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如高本汉的拟音工作。

3、基本概念:字音、音标;辅音、元音、声母、韵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五音、清浊;三十六字母;声调;反切。

1)汉字字音分析经历从“声韵调分析法”到“音素分析法”,前者依据反切上下字系联所得音理,后者始于近代“注音字母”出现。传统音韵学又名声韵学,“声”又名“纽”或“声纽”,字音之枢纽。

2)“五音”或者“七音”,是一套声纽分析方法,依据是发音部位,名称上不甚科学。

二、古音学

1、古音学的迟来:古今音变→长期的“刻舟求剑”(李隆基、朱熹)→陈第《毛诗古音考》→顾炎武《音学五书》→江永、戴震、钱大昕、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

2、考证上古韵部材料:《诗经》谐声系统、上古韵部系统

3、阴阳对转:在语音发展中,韵腹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可以相互转变。

     对转+旁转:上海话的“班”字,先阳声韵内部旁转,再跨类对转为阴声韵。

     江永、戴震发现这一事实,孔广森提出理论,章炳麟在《成均图》发展理论

4、考证上古声纽材料 :谐声字、“异文”“古读”“声训”

5、上古声调问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黄侃否定有声调、王力认为声调以音长为特征

三、今音学

1、《广韵》(反映《切韵》所处隋唐时代长安或洛阳一带的中古音)

2、中古韵部:入声韵不跟阴声韵而只和阳声韵相配

3、中古声母:陈澧《切韵考》采用“系联法”,用《广韵》反切考求《切韵》声纽系统

4、古音构拟

1)依据:现代各地方音、汉字译音和外语借词(要重视“域外方言”)

2)标音工具:IPA

3)方法:历史比较法。高本汉等人的“中古音系”是在很不完备的现代方言材料比较的基础上构拟起来的,他们的“上古音系”又是从他们构拟的“中古音系”的基础上运用语音变化原则(即内部拟测法)推断出来的。这个体系需要存疑,毕竟,古音的构拟只是一种假定,传统的历史比较法本身也存在着局限。

四、等韵学

1、等韵学是我国特有的语音学,建立了“五音”、“清浊”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建立了“”等呼”分析韵母的结构。

2、发展:唐末,依据梵文字母拼音原理分析汉字字音,如“守温三十字母”;宋代以后,出现了等韵图。

3、韵摄:将《广韵》206韵归并为“十六摄”(韵尾相同、韵腹相近);韵摄的作用是解释语音系统,分析韵与韵之间的关系,还反映了汉语音韵的发展变化。

4、韵图举例

1)以《切韵》为对象分析其语音系统:《韵镜》、《七音略》

2)虽然用《切韵》或《广韵》的标目,但参照当时的语音系统加以合并:《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4、等呼:两呼八等(《广韵》系统)→四呼(开齐合撮)

                江永:“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五、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中古音→近代音→普通话语音)

1、《中原音韵》首次描写近代北方话语音系统

1)声母特征:全浊声母消失,声母数量骤减、尖团合流

2)韵母特征:韵部简化(韵摄归并)、入声消失、四呼转换

3)声调特征:(略)

【读书札记】《汉语音韵学常识》(唐作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