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核心灵魂是“太极劲”,是“神意气”,是“术”
一般来说练内功就是指练神意气,使神意气三者相互结合,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神意气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全身的主宰。太极劲是神意气的总合,并经过我们的外形体现出来,可以称之为混元劲或混合劲。汪永泉说太极劲是神意气的化合。

师父陈田良老师说“术是太极拳的灵魂”“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乃是对术的理解与掌握”“太极拳所讲的‘术’,只有按‘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意气君来骨肉臣’,千遍万变地练,再加上悟性,才可达到‘招术’结合且使用灵活的境界”“一经搭手,‘灵感、灵机、灵活’就都有了,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但练出来实为不易”。

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太极拳以练习推手为致用。学推手则即是学觉劲。有觉劲则懂劲便不难矣。故总论所谓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此言即根於推手无疑矣”。汪永泉说“练习揉手是为了懂劲儿,为了练成真正的太极功夫”。

杨澄甫所说的觉劲,我理解应该就是“听劲”。师父陈田良老师对听劲的练习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师兄弟之间,见面就摸手,慢慢练的比蝈蝈须还灵敏”。太极劲大的上可分为“听劲”和“放劲”两种,再细分可分为“听劲”“问劲”“拿劲”“放劲”四种劲。具体的太极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太极八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更具体就是不同太极拳老师所擅长和所授的的各种具体劲法,如汪传杨式太极拳比较重要的十九种劲法:滚、错、折、磨、弹、冷、正、侧、定、断、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十九种劲。

推手是检验有没有太极劲的手段,也是体会感知太极劲的必须的过程,同时也是训练太极劲的方法,是认识和体会“太极劲”的捷径。如何你不进行推手练习,不摸手,如何感觉和体会有没有太极劲,如何明白和感觉舍己从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粘黏连随、顺势而为、打侧、不欠不过、要点不要面、借力打力、以静制动等太极拳最核心的东西。

王子鹏著的《推手实践录》一书中提到,马长勋常说的一句话“不会推手就等于不会太极拳”,刘晚仓与刘石樵合著的“太极拳架与推手”中说“在有经验的太极拳术家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练太极拳而不练推手,等于不练”。古人留下的拳论,讲述的都是太极拳的身法、手法等,这些东西都是在推手、应用的时候才会使用的,并不是对拳架的要求。不练推手是走弯路,练了不正确的推手,更是难于改回来的的弯路。学拳容易改拳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