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抑郁”杂谈

2023-03-04 13:29 作者:wendao文刀  | 我要投稿

我觉得存在“抑郁”,但并不存在“抑郁症。本文以此为主题激烈抨击现代社会的吃“人”本质,谈谈我所认为的,人们是如何用“抑郁症”为社会问题作挡箭牌的。本文只是随感,请勿较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正文: 人们总是喜欢为社会的“问题人”戴上“抑郁症”的高帽,这符合人类社会始终要求把所有人分类、区别的一贯作风和偷换概念遮掩本质的一贯做法,呵!我认为,很多“抑郁症”患者,从事实上来说,他们的确感到痛苦或者悲伤,他们往往感到生活处处受阻,与他人——即所谓“正常人”的生活相异、背离。他们也意识到自己身处残酷的环境,却不知这种残酷性从何而来,也很难准确地抽象出她们悲观情绪的基本元素。 这肯定不能用于攻击他们,如不然,就像人类一句可笑的话一样荒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则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有句话,叫“时势造英雄”;我想,也应该有“时势造‘狗雄’”。我印象中的“抑郁症”患者,往往都有原生家庭问题或者社交的“问题”。这里就能很明显地看出逆境对人的成长、心理状态的影响。所以,我以为,“可怜之人”并无“可恨之处”,要是有,也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那为什么从前的人也会有家庭或社交方面的问题,却少见“抑郁”呢?我认为,按马克思的话讲,这叫“生产力大大发展,精神世界大大丰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新制度新思想,人们从中世纪的禁欲和迷信中走出,很多人抛弃了上帝,选择相信科学。可是科学还有待发展,无法去解释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无法解释宇宙的开端、宇宙之外之物,量子力学近来的发展甚至对现实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心质疑人类社会的意义、宇宙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真实性。没有新思想,没有大大发展的生产力,人们就无暇思考这些更“终极”的问题。所以,现代生活给我们压抑感的同时,(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让平民大众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思考这些问题。 此外,我觉得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今日的高度普及,让人们越来越感到“lonely in the crowd”。程式化、更明显的利益驱动化的社交模式,让人看似拥有很多朋友,实则少有深交之友。相识的模式变成了“微信扫码”,而几乎很少在生活和细节中认识新朋友。拿我来举例,我习惯于在朋友圈发表观点看法和分享生活,可是真能说有多少人仔细看过,深入了解我呢?只能说点个赞,混个脸熟;我同样也习惯于看一眼,然后点上赞,然后转身离开。诚然,我觉得随着vr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式的交往方式可能会转移到虚拟世界中,细节变得更加丰富、交往方式又“回到”f2f模式——虚拟化的——但如今此时的过渡阶段,技术扔不成熟,有人倾向于认为短期内“元宇宙”仍是“镜花水月”。所以,目前这个也是我孤独感的不可避免、确实存在的重大源头。 上述原因重要性在于,因为“人毕竟在社会关系中才得以存在,否则与动物无异”,这种社交方式的浅而泛的变化是的这种关系变得尤为脆弱,也增添我的孤独感。 而我认为“抑郁”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来源,正一种“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的社会运转逻辑和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以至于“内卷”——带来的。人们往往受观念的心理的因素或者生活压力的因素而被裹挟到这种现代的畸形“内卷”中。这种裹挟本身也许令人烦恼、愤怒,可是若纵横地对此加以观察,我惊讶的发现:人们不知道为何“卷”而“卷”。他们也许潜意识会思考参与内卷的意义,可是在人类社会的惩罚机制——孤立、惩罚、禁言等——促成的“沉默的螺旋”之下,人们倾向于认同主流观点或者否定自己的思考,从而尽力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自我和社会的双重修正下,人们很难从内卷中抽身出来,思考参与内卷的意义。人们潜意识里能明白我是被动的,内卷最终是无意义的,但无法清晰地或主动地表达;我也许意识到了这点,这就让我充满了对人类社会本身和这种发展模式的厌恶。人们天天在这种压抑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竞争,许多人自然难以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 再讲讲我认为的“抑郁症”的发展、恶化过程。许多人既已抑郁,可是社会的竞争性不会通融他们停下脚步,也很少有人会关心别人的精神状态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加上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固有的刻板印象——虽说有“好转”——这抑郁的情绪便无处排放,只能积淀在心底,有泪不好流,有苦没人听,我倾向认为,这是对人性的异化。是的,现代社会并不比之前任何时候开明,从这个方面来说,都在“吃人”,吞噬着人类社会公认的“人性”。笔者现在相当惨,现在难过都哭不出来,最多红红眼眶,死命才能挤出几滴泪。也变成了一个面瘫面具人,很少有什么表情,从潜意识里都倾向于隐藏真实的情感和想法。这是我的悲哀,我想也会有人感到悲哀的。中国古代人说:“物极必反。”你把人逼急了,人就不会再确信社会的一切法则,而是转而攻击、质疑看起来正确、天经地义的、却有“吃人”本质的“说教”。这正是我的愤恨的发泄口。 有些人选择相信“明天”,相信“奋斗”,相信“竞争与公平”,在人类意识形态和教育的影响下,相信这些最终能解决他们的抑郁问题。那自然就有看到人类社会处处矛盾之处、想不通这些强加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和意义的人,自然也有看穿这一切本质,却找不到抗争的道路的人。我不能说我看穿了人类社会一切本质,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可是我鲜明地认为我之前讲到的那些问题是确切存在的、社会在这些问题上是强词夺理、荒诞不经、十分可笑的,我这个普通人明确地认为这些都是泯灭“人性”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活这么久,悲哀的基本元素基本是:“没有安全感”“孤独”“缺少爱情”“缺少热爱”。我相信这样明白的说出来,看的人多多少少会有同感。找不到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又被这些问题紧追不舍、步步紧逼,“抑郁”的人们自然想寻找退路。 可是除了死,即结束自己的意识在这个社会上的存在,便只有“全盘接受社会的同化”,放弃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选择相信一切社会的、舆论的教条,把自己异化,以被社会同化,同化成一个组成社会机器的零件。除了这个方法,我看不到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当然,笔者也许太过偏激,认为多数人无法“与问题共存”,这只好说“非我也,环境也”,这并不是我的错。我生活在这个人类社会中,我能如此“偏激”,也是人类社会造就的。我无意自比为马克思,他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种种矛盾中拨开层层迷雾,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将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同时他竟本本身就来自资本主义社会;我也来自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我的观点自然也源于这个世界的矛盾之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明显把“异常”情绪本质来源或有意或无意地加以忽视,或者加以“浅薄化”或“片面化”,又或者“科学化”“分析化”,套上一个心理学的壳子。我本身就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表示怀疑,因为不像大多数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可确定性(可测量性、可验证性...),套上这个壳子,我觉得更多是求自我安慰,再进一步就可以给不幸的人戴上“抑郁症”的高帽子。为什么人就是不愿意正视问题,正视那些终极的问题呢?正是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得以维持现代社会的“真实性”,同时过度深究也会剧烈地动摇这种“真实”。所以便如此咯,就像处理垃圾和废物一样,对待异类一样,(也许将来会)给我和那些不幸的人脸上印下“抑郁症”的标签,让我们不继续深究,只是认为我们很难过。总结来说,我这里认为社会公认的“抑郁症”就不只是轻薄地将“情绪异常”的人们归位,更是将他们视为弃物,潜意识地定义他们是社会机器运转底层逻辑导致的的表层错误,是不必要的故障,但又不好直说,也很少人能对此解释,于是用一个“感官上的、心理学意义上的”的概念——患“抑郁症”的人来一锤定音,“看似圆满”地解决了所有问题。实际上只是在自我欺骗,可笑、愚蠢至极! 对,我就是要这么偏激,我就是要怒吼!不要把“理性”当做你们的盾牌!就算如此,对我无效!我已经压抑太久了,不会再压抑了,就算要死,也得大喊大叫地死,誓不能让那些自我欺骗、互相欺骗而恶心到我、深深伤害到我的人好过!我要怒放,我不要压抑!我在跳下终极的悬崖前,必将用怒吼让山川之间回荡我的绝望之音!

“抑郁”杂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