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必须经历苦难?是想太多,也是想得不够多。

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修行必须要经历苦难。问及原因,多是说佛菩萨或某位祖师经历过很多苦楚,如悉达多曾在菩提树下苦修,而王重阳也在墓内参悟多年。
这些年我也接触过不少修行人,有学佛的也有学道的,存在一部分简单地把修行和苦难划作等号的人,期待渡过几次苦难后就能涅槃证道。
说实话,有点玄虚,这种看法是不理解为什么【苦难】会出现。
修行中遇到的问题不叫苦难,而是自己的目标超出了目前能力范畴所导致的落差。要么是能力有限而理想过大,要么是不遵守客观规律而过于强求导致自己陷入偏执。
修行确实要经历一番事情才能完善本心,通过事上练的途径让自己获得将理想具化为目标、将目标化整为零并逐一实现的能力。
由于对客观世界了解得不够具体,无法完全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期间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阻力,只能不断思考、尝试、总结,直至做任何事都得心应手,因为其底层逻辑是相通的,这完整的过程也叫:悟道。

将理想具化为目标,这是见自性。问君何来、问君何往,做一件事之前得先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能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这样目标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很多人树立的理想很宏大,如渡苍生、助世人之类的,不是说不对,而是没认清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暂时不具备实现理想的能力,于是就陷入了所谓的“苦难”当中。
诚然,修行人的目标大多很宏大,但目标归目标,还是要立足于现实。大宏愿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发,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大宏愿下现实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宏愿只是举例,实际上远超能力以外的目标也叫大目标,这些目标因长期无法达成而逐渐成为一种执念,继而给自身不断积累心理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反过来影响现实行为,一个负作用闭环就此形成:大目标、难实现、压力、挫败、痛苦、更大的压力、更大的挫败、更大的痛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各位念经少不了要回向吧,有回向历劫宗亲的,也有回向全体生灵的,我相信大家在这个时刻是无私的,发的愿也是很宏大的。
虽然诵经时可以无私回向,但现实中总有人会对身边人恶语相向。伤人后心生悔意去诵经忏悔,之后又不改正行为,最后陷入伤人、后悔、忏悔的新轮回,内心在一次又一次轮回中不断割裂,最后迷失自我以至于精神错乱。
这是很多修行人患病的来源,也许各位有听说某某学佛居士自杀,或是某某学道居士进了精神病院,究其根源,以上算是其中一个。
总结起来,是理想主义者在面对现实主义时暂且无能为力的苍白,是过高理想与冰冷现实的脱节。

将目标化整为零并逐一实现,这是行者。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知道了自己要去什么地方,就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以此铸就一颗坚如磐石的心,不被挫折轻易击退;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迅速找到问题关键所在而不被迷惑。
行者是将理想付诸于实践的过程,难免会和现实产生矛盾,应该怎样调和呢?我的建议是:
· 先认清自己的本心,确定好长远目标是什么;
· 其次梳理自己目前的能力和达成目标的条件需要哪些;
· 其次去拆解,把目标化整为零按阶段性去推进完成;
· 最后坚定不移地执行,执行,执行!
哪方面能力缺失就努力弥补,去阅读去经历去提升智慧,学不来的能力就寻求他人帮助。总之一句话,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求佛求神赐予,连努力都不去努力一把,妄想跪拜神佛而直接受赐某种能力,这岂不是人生投机者?
认清自己不容易,既要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不骄不躁;又要坦诚地接纳自己的缺点,不弃不馁。
多数人喜欢掩盖缺点而彰显优点,不能完全接纳自己也就难以包容他人,而产生争执的原因离不开“以圣的标准要求别人,以凡的标准要求自身”。
对自己诚了,对外事外物也就更豁达了,去留无意,得之为缘起,失之亦为缘起。见了自性是为三藏,践行信念是为行者,扫除妄念是为悟净,持戒断欲是为悟能,直达目的是为悟空。
能明白这个道理那各位就真是安处尘寰了~

我还有一个看法想分享给各位:我们大部分痛苦的根源在于智慧的不足。
常人遇到难题、困境会下意识地抱怨和退避,这是因为思维方式较为单一,如果见识足够广且知识储备足够多,一件事总能找到多种解法,不同的是各个解法所需要的成本有区别而已。
而修行人遇到问题则会习惯性推给因果、业力、前世,本质上是一种懒,懒得思考的懒。
不结合实际情况去思考什么是因果、业力,以消极态度对待之,是一种不求甚解的行为。尽管身体上很勤劳地诵经、打斋、磕长头,但实际上用途不大,不认真思考背后的用意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劳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拿业力来说吧,我们最早接触【业】这个字应该是“作业”吧?学生需要交作业,施工人员需要完成作业,那“作+业”组合起来,是不是指有所作为才有所推动?学生学得好未来可以有所成就,工人施工顺利则可以利益社会,这可以说是业力,但更重要的是个体选择及其坚定不移地执行。
再拿风水来说。问什么是风水,藏风聚水,那什么是藏风聚水,也许有人会说是把风聚集起来、把水蓄在一块。再追问下去,为什么风可以被藏、水可以被聚,就很难问到答案了。
我的解答是,风是气体的流动,通过调整空间内气压可以控制风向,而水是空气中水汽的运用,通过改变气团密度可以实现聚水。

要对一个概念不断地追问到底,直至给自己一个既贴合于现实、又契合教义的答案。佛也好道也好基督也罢,所有知识都要落到实处,只有结合实际思考才能对概念词汇有更全面、更理性的认知,否则就是务虚,就是精神鸦片。
同时我也不认可用慧根深浅来划分人的说法,这和以财富划分社会高低有什么不同?难道别人说善根浅就自愧不如、说慧根深就欢喜畅快?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定位,为什么要交给别人定夺?
对异于自己的观点直接盖以“邪见、歪论”,自我禁锢思考能力,这不就是宗教洗脑的主要方式?这里不针对某一个具体教派,而是指所有宗教。
我是很敬佩理想主义者的,更敬佩持之以恒的理想主义者,在面临现实多次打击后依然能找到方法实现目标,这群人创造了新的世界,也创造了新的生活,广大者如教员,细小者如你我。
我非常重视人的作用,仙在成仙前是人,佛在成佛前也是人,圣在成圣前更是人,我们所经历的路程不就是他们曾经历过的吗?既然都是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得那么卑微?
很多年前不知在哪看到一句话,“世间无人不是修行人”,一直念叨至今。这几年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人,也见识了不同生命层级的不同生活状态,有中级干部辞职开公司但也要陪着喝酒的,也有凌晨5点多支着小摊卖早餐的,各家自有各家情,各自为着各自生活奔波忙碌。
如果非要说修行中的苦难,那应该就是慎独过程中的枯燥与寂寞吧,是一场修合无人见的坚定不移,也是一场存心有天知的龃龉前行。
共勉。

澤山項目組
師承:全真龍門·呼和浩特歸化道門
顧問:吳宗凱
編輯: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