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潜射巡航导弹的战役及战略价值

2021-02-25 21:52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我们都知道,从1950年以来,美国和苏联两大潜艇豪强就开始把导弹搬上战舰。一开始,由于导弹技术较为落后,美苏两国部署的巡航导弹潜艇主要是用于搭载对敌方重点港口进行核打击的任务,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核潜艇的对地核打击任务变成了潜射弹道导弹,而巡航导弹则演变成了打击战术目标的反舰导弹和对地打击巡航导弹。

665型巡航导弹潜艇,北约代号wisky long bin
美国SSG-574灰背鲸号巡航导弹潜艇

如今,潜射反舰巡航导弹已经成为各国常规潜艇的标准配置,而潜射对地打击巡航导弹,则在美国海湾战争中一炮走红后,成为了美,英,俄,中等大国主要的发展方向,且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今美国的新建核潜艇均具备了对地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甚至对地打击的巡航导弹发射能力超过了传统的鱼雷数量,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各国如此重视潜射反舰/对陆巡航导弹的发展呢?

弗吉尼亚第五代核潜艇预计配备6个通用发射模组,可以携带30枚以上的战斧式巡航导弹或其他武器

今天,就让我们从战术和战略运用方面聊聊,这些潜射巡航导弹到底有多么大的价值。

潜射巡航导弹的核心竞争优势——射程和隐蔽性

我们知道,潜艇,尤其是现代静音水平极高的核潜艇,是一种潜伏于海面之下难以察觉的“刺客”。就算当代密集的反潜手段——海上巡逻机,海底声纳基阵和水面、水下舰艇配备的声纳设备,都很难持续追踪一艘在水下隐蔽活动的核潜艇。只有在潜艇位于水面或者靠近水面的深度运行(如潜望镜深度)时,空中侦察才能较为有效发现跟踪潜艇。

伊朗拍摄到的“佐治亚”号核潜艇,该潜艇是4艘转为巡航导弹核潜艇的俄亥俄级潜艇其中一艘,事发时因为波斯湾水深较浅,加上其需要在潜望镜深度观察伊朗演习,故被伊朗海上巡逻机发现

不过,虽然潜艇在浩瀚的大洋上难以发现,但是它仍然有一个缺陷——受制于潜艇的主要武器,鱼雷的攻击距离实在是太短了。当潜艇接近到鱼雷射程发射鱼雷时,它就会不可避免进入对方的声纳有效探测半径,增加自己被发现的可能性。而潜艇一旦失去了“隐形衣”,就势必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遭受非常不利的局势。

因此,早在上世纪40年代的邓尼茨回忆录里,他就想到了在潜艇加装火箭以远距离打击敌方护航舰艇,避免潜艇被敌方速度更快,火力更强,射程更远的护卫舰驱离和击沉。但这一设想,一直到了20年后的上世纪50-60年代才得以实现,苏联先是设计出了需要在水面发射导弹的651型和675型反舰巡航导弹潜艇,接着又设计出了可以在水下发射导弹的670型反舰巡航导弹核潜艇,这使得潜艇得以在进入水面舰艇探测范围之外,就发动第一轮导弹袭击,大大提升了潜艇的打击范围和导弹发射平台的隐蔽性。

苏联651型巡航导弹潜艇是世界上较早具备发射反舰导弹的潜艇,但当时技术需要水面发射导弹

巡航导弹潜艇的劣势和难点——情报及数据链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我们知道,潜艇本身只能使用声纳,潜望镜和雷达进行有限的探测。声纳虽然在海面下可以探测较远的目标,但由于声纳收听效果受距离和海洋背景噪音影响很大,潜艇声纳探测到的船只距离并不是稳定的。同时,由于远距离收听敌方发动机噪音难以准确识别特征声纹,加之战时各国都有可能征用民用船只,贸然对未判明的声纹信号发射导弹极有可能造成中立国的人道主义灾难,进而恶化国际舆论。而潜艇能够进行精确查证的手段当然是分辨率更高的潜望镜和潜艇雷达上的敌我识别系统,但这两种探测手段都必须伸出潜望镜和通讯桅杆,且探测距离较短,使得潜艇将自己暴露在敌方近距离的位置,而这一来导弹的长射程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潜望镜和通讯天线很容易被敌方察觉而暴露自己

因此,当潜艇配备射程远大于自己探测能力极限的导弹时,就必须使用数据链系统了。

对于当前在B站阅读本文的小伙伴来说,可能不知道“数据链系统”是什么意思,其实,各位使用电脑和手机,透过路由器,使用TCP/IP连接到网站接受和发送数据的本身,就是在使用“数据链”来实现信息交换。大家可能会觉得我在开玩笑,军用数据链难道能够和民用万维网相提并论吗?其实,我们的万维网的源头就是美国ARPA(国防部高级研发计划署)的办公内网,在1967年开始构建,之后完成了美国五角大楼、大学机构和研究所的互联互通,1972年发明了“@”字符和电子邮件,1973年,文件传输系统(FTP)研发成功,人们开始可以透过网络传输文件包;1974年,TCP协议取代了NCP协议成为网络交换协议;1981年,IP(V4)协议诞生,1983年,TCP/IP正式成为行业标准,1984年,DNS协议投入使用,从此域名解析替代了直接IP地址。因此,我们如今的互联网本来就是美军的军用网络“军转民”的成果,民用系统通常更强调带宽和效率,而军用级的通讯系统则更加强调抗干扰性和通讯距离。

不过军用数据链可不是军迷们以为的如同RTS一样的高效。一般来讲,透过960–1,215 MHz频道运行的美国LINK-16数据链能够达到31.6-115.2KB/S的传输效率(上限238KB/s),而且由于频道属于微波频道,只能保证视距内的发送和接受,而透过卫星数据链的话,速度比起微波基站还要慢一些。而且注意,如此高的通讯效率在美军都是1995年以后才得以全面普及的,而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风靡苏联的P-500/700反舰导弹中,还没有如此高的通讯带宽,为此苏联为了引导巡航导弹核潜艇发射的导弹飞往美国航母战斗群,除了使用“神话”卫星进行空间侦察外,更多的是采用TU-142海上巡逻机对导弹进行中继引导,一直需要把导弹送入50海里内的导弹弹载雷达有效探测距离(也是开机距离)才可以结束制导。


TU-142海上巡逻机以TU-95进行开发,从服役以来一直是苏联/俄罗斯远程海上巡逻、反潜和导弹制导的重要飞机

所以,虽然巡航导弹上潜艇能够带来很强的战略和战术价值,但受限于武器技术发展规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美苏的潜射巡航导弹才真正步入实战化阶段。

潜射反舰巡航导弹的战术/战略价值

当潜射导弹技术克服了导弹动力系统和数据链的困难进入服役后,立即撼动了原有的反潜平衡。长期以来,潜艇只有在不暴露情况下深入敌方战斗群中央才可以袭击对方高价值战舰,而反潜导弹、反潜直升机的出现更是让一般的潜艇渗透变得如同自杀一样危险。但是,在潜射反舰导弹服役之后,立即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着隐蔽性更高,打击距离更远的核潜艇倾斜。具体而言,潜射反舰巡航导弹有多个战术价值:

1、出其不意的反舰打击能力。

美国核潜艇发射UGM-84潜射鱼叉反舰导弹

我们知道,舰队航行在海上的时候,为了提防敌方可能发动的空中/水下打击,会持续使用雷达和声纳警戒四方。由于声纳容易被海洋噪声干扰,而雷达又受制于地球曲率,对于远方的潜艇可谓是无能为力。然而,当潜艇拥有了数据链的加持,和来自我方的远程侦察机和卫星侦查系统的情报来源后,就可以从敌方想不到的位置突然对敌方发射导弹。而敌方受制于地球曲率,往往只能在导弹进入40公里内才能探测到敌方超低空突防导弹的逼近(参考也门对美国宙斯盾驱逐舰发射C802的数据),往往会让敌方来不及反应而被击中。

萨尔5型护卫舰在2007年以黎冲突时在15公里外被一枚真主党C802导弹击中(过穿爆炸)负伤,事后调查船员还没觉察到导弹来袭,自然未启动拦截导弹系统,可见突然近距离发射的导弹对于军舰有极大威胁

2、不受干扰的集中火力

由于潜艇自身在发起攻击前,可以悄无声息隐藏于海面之下,悄悄驶入对方缺乏注意的海区设伏。相比之下,己方的水面部署的航空母舰,导弹巡洋舰和空基携带大型导弹的飞机,由于尺寸大,且暴露在敌方远程雷达、巡逻机和卫星侦查的视野中,很容易被敌方先发制人驱离。但如果配合大型核潜艇,则可以有效地将敌人注意力分散到“明目张胆”的水面舰艇之上,从而将敌人聚拢起来方便潜艇突然近距离集中火力攒射敌方舰队。这样一来,对方就会在行动中疑神疑鬼,不得不“步步为营”,从而失去舰队突击的主动性和突然性。

949A型核潜艇携带了24枚P-700远程反舰导弹,其载弹量甚至高于基洛夫级巡洋舰和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其用意就是协同苏联其他舰队围歼美国航母战斗群

因此,为了对付潜艇可能的从各个方向突然发射的反舰导弹,舰载反潜机和舰载预警机的重要性便大幅提升。除了美军配备的S-3维京人和E-2鹰眼预警机外,缺乏固定翼预警机的苏联也研发了KA-31预警直升机,围绕舰队进行空中警戒,以空对地雷达弥补舰载雷达的视野盲区,随时警戒海面突然出现的反舰导弹。但这样一来,航母舰队必然要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反潜警戒,无形间增大了燃料消耗和人员的紧张程度,为持久战带来了压力。

卡-31预警直升机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实现对舰队附近海面的监控,防止掠海导弹靠近自己

3、对敌方后勤舰队/登陆舰队造成强有力的心里威慑

我们知道,海战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制海权,夺取制海权后往往就是持续的对敌方沿海进行封锁,对内陆进行轰炸,并掩护登陆舰队进行登陆战役。这样一来,舰队就需要分兵保卫缓慢而庞大的运兵舰队和补给舰队。在二战中,由于德国潜艇仅有直航鱼雷,攻击距离不超过5公里,水下机动速度更只有缓慢的5-7节,因此在1942年美国加入战争,盟军拥有了完善的舰载反潜机+海岸巡逻机+舰载雷达+声纳的反潜舰的体系后,德军攻击护航舰队的成功率大幅下降,基本上侵入护航舰队后就会被盟军反潜力量驱逐或击沉。但是,当潜艇拥有了射程超过几十公里的巡航导弹后,对护航舰和被护航的船威胁便骤然加大。由于性能良好的主力舰通常会被节约下来用于主力海战,护航货轮和登陆舰的护航舰性能要略差一些,这导致护航舰和运兵船都可能沦为反舰导弹的靶标。因此,在无法彻底将敌方的潜艇逐出大洋之前,任何大规模增兵和补给都要冒着被潜艇截击的极大风险,从而震慑了可能爆发的大型战争。冷战之所以未能演化为热战,除了对核武器的恐惧外,另一点就是美苏双方常规武器的攻击同样有可能造成双方不可承受的致命破坏的威慑力。

1982年6月8日马岛战争中被阿根廷军空袭击伤的英国运兵船,当日有56名英国军人被杀,是二战以来最惨重的一天。由于阿根廷丧失了制海权,潜艇也没可靠的战斗力,只能用少得可怜的空军进行轰炸,就算如此也给英军带来了惨重的损失。若北约和华约展开大规模地面冲突,而美军又不能清除大西洋的苏联核潜艇的话,美国本土前往欧洲的陆军师团必然会面临潜艇攻击带来的巨大损失

说完了反舰巡航导弹的战术战略价值后,我们再来谈谈对陆巡航导弹的战术和战略价值。

1、出其不意的打击能力和集中 火力能力

这一点原理和潜射反舰导弹是同理的。由于核潜艇攻击陆地目标时,打击的是固定不会移动的设施,因此可以较不依赖数据链的支持进行作战,只要进攻发起前计算好发射点和目的地的坐标,把数据录入导弹飞控计算机即可。当然,随着数据链普及,现代对陆巡航导弹基本都具备数据链,可以允许发射后再录入数据或中途变更目标,这让导弹打击变的更为复杂而诡谲。在俄罗斯干涉叙利亚内战中,俄罗斯就利用黑海舰队刚刚列装的636.3基洛级潜艇,里海舰队的护卫舰从多个角度对叙利亚叛军发射“口径”巡航导弹,导弹分别通过地中海和伊朗上空飞入目标地域,对叙利亚反对派造成了突然袭击效果。

俄罗斯黑海舰队发起口径导弹袭击,是历史上第一次常规动力潜艇加入对地巡航导弹攻击

2、攻击性核潜艇做战略核潜艇使用

随着核武器小型化技术提升,如今战斧等级的导弹也能够轻松携带20万吨级核弹头。在1980年代,美苏第一阶段签署核潜艇和潜射导弹总量管理条约后,苏联将条约中必须退役的667A型核潜艇拆除弹道导弹发射管,安装8个鱼雷管以发射RK-55巡航导弹,从而建设了被美军命名为“杨基缺口型”的667AT巡航导弹核潜艇。通过改装RK55巡航导弹,667AT可以携带40枚巡航导弹,而RK-55也可携带核弹头打击2000公里的陆地目标,实际上威慑力和携带16枚射程2700公里的R-27弹道导弹的667A弹道导弹潜艇变化不大。

667AT“杨基缺口”巡航导弹核潜艇
RK-55导弹是KH-55导弹潜射型号,苏联解体后因发动机供应商在乌克兰,故RK-55和KH-55需更换俄罗斯土星设计局的发动机,即构成上文提到的3M-54“口径”巡航导弹,有人认为中国长剑10导弹部分技术和乌克兰这种导弹有关

冷战结束后,美俄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不再携带战略弹头,以免形成误判。但这不代表目前攻击性核潜艇彻底不能使用核武器弹头的巡航导弹,当国际形势发生改变,攻击性核潜艇也会通过换装核战斗部巡航导弹摇身一变成为准战略核潜艇——尤其是配备了大直径通用发射管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俄罗斯在建的亚森M级核潜艇,545型“莱卡”核潜艇,具有潜在的使用通用发射管发射地对地弹道导弹甚至高超音速武器的能力。这样一来,未来战争中攻击性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界限将越发模糊,核打击将会变得更加难以揣测来源。

俄罗斯研发中的下一代545“莱卡”级核潜艇被认为也采用了复合垂直发射管

除了核大国的可能携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外,一些拥有核技术但缺乏潜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也可通过改装反舰导弹,将其赋予核弹头构成自己潜射核威慑力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色列海军,据推测,他们将自制的核弹头改装到UGM-84鱼叉反舰导弹上,然后配备在德国引进的“海豚”级潜艇上,构成足够威慑地中海和海湾诸国的“第二次核反击”力量。因此随着潜射巡航导弹的门槛放低,和先进常规潜艇的扩散,很多海军都将逐渐获取潜艇对陆打击能力,从而改变地区均势。

以色列“海豚”级潜艇被认为携带了核弹头的“鱼叉”导弹

结语 巡航导弹有效的延长了“潜艇的手”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潜艇只能作为海洋的强大兵种服务于海战中,但是随着导弹技术的日益普及,由潜向陆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普遍。在近年来中东战争中,美国,俄罗斯,英国都进行了潜射对陆巡航导弹的打击行动,这标志着潜艇,尤其是核潜艇的地位快速上升,真正实现了其一级舰的定位。因此,在未来的战争中,潜艇的意义将会更进一步凸显,如同21世纪的空战将会是隐形飞机间的决斗一样,21世纪的海战,恐怕也将依托于隐身能力更强,打击能力更加丰富多样的先进核潜艇进行展开——当然,这不意味其他角色将被潜艇替代,任何武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是潜艇可能价值增长更快而已。

浅谈潜射巡航导弹的战役及战略价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