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如何理解“借”、“贷”
相信很多朋友在初学会计学,都会被“借”“贷”困扰,网上关于“借”“贷”的说法也是各种各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借贷是记账符号,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一类是“借是资金的使用,贷是资金的来源”。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是谁也没办法说服另一方,于是零基础的同学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看见这两种言论,反而会更加迷惑,这个“借”“贷”到底有没有意义了?
其实初学者对“借”“贷”产生疑惑,第一,可能是对“借”“贷”这种会计专业名词不适应,第二,由于写分录需要记住借贷增减规则,所以想了解借贷的含义,以方便后续学习。第三,这种情况适用于有一定基础,开始反思为何会计学需要使用借贷,这种比较偏向学术性研究。不管是基于何种原因,本篇文章终极目的,还是想让小白姐妹们了解借贷,并且以后不用在这个上面纠结。
那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借贷的基本历史,因为这个记账规则是人为创造的,起源于意大利,最初是银行使用,“借”“贷”当时表示“借主”“贷主”,此记账规则的发明,方便记录银行客户账户的变动,这也恰好印证了“借是资金的使用,贷是资金的来源”这一类说法,比如,a公司借入短期借款300万元,a公司所作分录(万元)为,
借:银行存款300
贷:短期借款300
资金的来源是短期借款资金的使用是最终存入银行,简单来说,价值总是从贷方流向借方,也是很多人认为的根本法。
而后随着商业的繁荣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当初的记账规则也不再仅限于银行使用,各行各业也开始频繁使用记录经济业务活动,商业模式也逐渐从单一变得复杂,会计准则也是逐年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借是资金的使用,贷是资金的来源”这一类说法也无法覆盖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比如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固定资产提折旧等业务,资金的使用并不明显,如果硬要用价值流动来解释,就会显得牵强。所以现在“借”贷”更倾向是记账符号,但是大部分业务可以用价值流动来理解,少数特殊的也不用过分纠结。
结合业务多学多看多练,其实“借”“贷”也没有那么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