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统合万物理论(2):大脑使用指南——核心观点之一——“智慧”与“专注”

2023-07-06 15:49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作为本系列第三篇文章,亦是本系列正文内容的第二篇文章,此文——《统合万物理论(2):大脑使用指南——核心观点之一——“智慧”与“专注”》用以对合理使用大脑、提高分析效率的方法进行解释与说明。  

阅前提示:这篇文章主要适用于“真心”打算做出点什么“科研”、“发明”、“创造”等脑力劳动成果的人群,且通常情况下想要取得点什么也就意味着需要放弃点什么,而需要放弃的部分也未必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所以这篇文章所记述的内容未必普适所有人群,请读者在阅读此文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内容加以利用,如果情况不适合不应强行照搬,以免导致悲剧性的结果发生。

——

“智慧”是很重要的。

——这应该已经是现代人的一种常识了。

人既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彪悍的肌肉;不能像鸟一样在天上飞行,也不能像鱼一样在水里游泳;论速度,绝不可能有人肉身跑过猎豹,论力量,也不会有人肉身打赢棕熊···应该没有吧?至少没有太多吧?反正,纯论肉体强度,我们人类大多是不能和自然界中那些肉体强度极为彪悍的动物做比较的。

——尽管如此,虽然我们人类的肉体比不过那些动物,我们却仍旧成为了食物链的顶端,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人类拥有“智慧”,会制造并使用工具,并运用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改变现在的情况和对未来做出预测,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将寸步难行。

“智慧”源于“思考”,而“思考”则在“大脑”进行。

——这应该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常识了。

作为碳基生物的神经系统中枢,大脑承担着完成“记忆”、“思考”、“决策”等若干与“智慧”相关的高级功能的职责,不论是总结规律、数字计算还是考虑未来将要执行的行为与决策,没有任何一项与“智慧”相关的高级功能能够脱离大脑独立完成,因此,大脑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都应该知道的一种常识。

如果我们想要更具“智慧”,我们就应该更加理解“大脑”是个什么,只有以符合“大脑”运作规则的方式对“大脑”进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大脑”的运行效能、由此诞生“智慧”并运用“智慧”为我们带来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从其本质来说,“大脑”就是一台“计算机”。

——这是不是现代人的一般常识姑且不论,至少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相信“大脑”的运行机制和“计算机”是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的。

就我个人认为,大脑就是一台基于碳基结构材料制作的生物计算机,有人喜欢把大脑比作量子计算机,大脑能不能算量子计算机姑且不论,但如果将神经细胞集群比作“芯片”,神经突触比作“电线”,血液和脑脊液等维持中枢神经系统运作的支持溶剂比作“润滑剂”、“硅胶”等等,那么“大脑”确实和电脑——“计算机”大差不差,能够执行功能相近,执行的结果也相同,所以在我看来将“大脑”比作“计算机”确实算得上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比喻了。

既然“大脑”与“计算机”存在非常多相似的共通点——或者,我们将其称之为“特征”,那么某些适用于“计算机”的规则就同样可能对“大脑”也一样适用,这种通用的规则实际上存在很多,其中,“计算机”存在“算力上限”就是我认为“大脑”与“计算机”所共有的几个相对比较重要的“特征”之一。

不论是“大脑”还是“电脑”,所谓的“计算机”都存在“算力上限”。

——这个···嗯,我觉得还算是常识吧···算了,是不是常识都无所谓了,反正知道“计算机”存在“算力上限”这一点就行了。

一般来说,我们用“计算机”来运行程序,你可以拿计算机去做计算,也可以拿去玩游戏、跑程序或者干点别的什么什么的,而通常来说“计算机”都是有“算力上限”的。

不论是你拿快能送进回收站的古旧计算机、一台崭新的计算机、还是一台量子计算机,计算机每秒能够执行的运算总数有限的。如果我们在一定时间内使用某台计算机进行“运算”,那么在这段规定的时间内这台计算机最多也就只能执行某个限度内的运算计算量,如果要求该计算机在该规定时间内执行超过该限度内的运算计算量,那么以该计算机的算力它就不能将这些被要求的计算完成,这就是所谓的“算力上限”。

以程序运行的情况来进行说明就是,在同一时间内计算机运行一定数量以下的程序计算机尚能正常运行,但一旦超过某个限度,或者运行了一些异常占用算力的软件,轻则导致计算机发烫、运行迟缓,重则导致死机乃至于报废——这就是所谓的“算力上限”了。

在存在“算力上限”的情况下,“智慧”是和其他身体机能存在“算力争夺”的。

——这个不算常识,不过基于常识性的脑科学想要推导出这个结论其实不难。

首先,先来解释下什么叫做“算力争夺”吧,在计算机的算力有限的情况下,计算机同时并列运行多个程序,假设此时运行这些程序已经使得计算机算力的占用达到了上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假设想要再运行一个额外的程序,由于之前运行的程序已经完全占用了计算机的算力并达到了计算机的“算力上限”那么要想运行一个额外的程序就必须在之前正在运行的诸多程序中选择至少一个程序停止运行、腾出算力使新的额外程序得以运行,此时原有的停止运行的程序和新的额外程序之间就出现了“算力争夺”。

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就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吧,假设只有一张椅子但是却有两个人想要坐下,那么假设其中一个人已经坐下,另外一个人想要坐下就必须让这个已经坐下了的人起来——这是两个人争抢椅子的情况,现在我们将椅子比作计算机的算力,人比作打算运作的程序,如果算力有限,有的程序想要运行,有的程序就得停运——大概就是这么种感觉。

——在知道了什么是“算力上限”之后就可以说明“智慧”是怎么和其他身体机能产生对“算力”进行“争夺”了的了。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件常识性的事实,那就是“记忆”、“思考”、“决策”等若干与“智慧”相关的高级功能是与大脑有关的,比之于“没有大脑”的生物,肯定是“有大脑”的生物智慧更高的——由此我们可以近似地做出这样一个推断——“大脑”有无、多少是和“智慧”正相关的。

——但此时有个问题,那就是“大脑越大就越具智慧”···吗?

人类大脑的平均质量越在1400g-1500g之间,与之相对大象大脑的质量约在5000g左右,蓝鲸大脑的质量约在7800g左右。很明显,大象、蓝鲸大脑质量的绝对值超过人类,甚至是远在人类之上、达到了人类大脑质量的数倍的——但,大象和蓝鲸的“智慧”也在人类之上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人类发展出了文明、掌握了科学、学会使用了工具但大象和蓝鲸却啥都没有呢?

现在的科学界一般认为“智慧”与“大脑”占体重的比例有关,“大脑”占体重的比例越高,这种生物个体就越具有“智慧”,原因在于作为神经系统的中枢,大脑不仅要负责处理与“智慧”有关的事物,包括对身体机能进行调控在内,大脑近乎需要对一切身体的以及身体以外的外界部分做出应对,因此,如果需要大脑做出应对的身体的以及身体以外的外界部分的事务越多,大脑被分配和运用到处于与“智慧”有关的事务的算力就越少,反之如果需要大脑做出应对的身体的以及身体以外的外界部分的事务越少,大脑被分配至处理与“智慧”有关的事务的算力就越多——这就是“智慧”和其他身体机能之间存在的“算力争夺”了。

——在知道“智慧”其他身体能之间在的算力争夺”这一点之后,如果还想拥有“智慧”,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答案其实就已经很明显了。

如果想要取得“智慧”,“大脑”就需要尽力“专注”于“智慧”。

——这个就不算常识,而是我的个人理解了,“专注”,并且“专注”于“智慧”是很重要的。

在说明如何保持“专注”于“智慧”之前,先来说说“专注”是个什么意思吧,所谓“专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件事物上,其近义词有“专心”、“集中”、“凝神”、“专攻”等。

一般的“专注”像什么“好好学习”啊,“努力读书”啊,“集中注意力”啊,以前上学的时候这种话想必没少听——这些“专注”属于极短时间内的“专注”主要依靠精神层面的意志力来保证执行,由于这种“专注”不涉及太多物理层面的改变,所以是那种如果是真心实意很快就能进入状态,但一旦走神很快就会离开状态的“专注”——这种“专注”不是我想讨论的类型,我想讨论的是涉及物理层面的改变——主要是指行为模式发生变化,或者涉及物理强制力的“专注”。

说实话吧,我个人是不大信任所谓“意志力”的这种东西的,再强大的意志力也不能战胜物理层面的改变,举个例子,我们假定一个人“专注”于“读书”之上,有的非常不“专注”的人读书读个几分钟就腻了,正常的人可能能读个一两个小时,非常“专注”的人可能能读个十五六个小时,但是也就那样了。不论你是一个多么“专注”的人,你就算是不停灌咖啡,读书最多也就连着读个七十二个小时也就是物理极限了,想要在此之上继续读书,且不论你困不困的问题,连续三天不吃不喝,还能不能活下去都快变成了一个问题,继续“专注”的“读书”也就不需要继续讨论了。

人终归是不能反抗物理法则的,充其量最多也就是对其适应,更好地适应物理法则,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去达成自己的目的。

比较典型的涉及物理层面的“专注”的方法有“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和“挂个闹铃”也算是保持物理层面的“专注”的方法,当然其他类型的“专注”还有很多——

套用我们经济系的经典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中的话语来说就是“分工”,套用生物学的表述而言就是“分化”,套用我们现在一般人所理解的话语来说就是“专业”、“特化”或者“职业化”。

——我认为以上的“专注”和“分工”、“分化”、“专业”、“特化”和“职业化”等词语都算得上是物理层面的“专注”中的一个类型。

——那么在说明完了何为“专注”应该保持何种“专注”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应该如何“专注”于“智慧”了。

——

简单地来说,想要提高“智慧”就需要将更多的大脑的算力分配于与“智慧”相关的内容上。

我们常听说的内容有:多读书,多看报,多了解信息,多思考,多质疑,多假设,多验证等等等等。

——与之相对的就是需要减少大脑分配至与“智慧”无关的算力。

比如说天天跑去参加社交聚会,那一般来说拥有的“智慧”是不及那些天天看书的人的,天天抱着手机跟人聊天、打电话、刷着短视频,那也是不及看书的人有“智慧”的。

——其实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扩展开来说说,但真的扩展开来说说了的话就真的涉及“选择”与“放弃”了,我无权替他人做出选择也无权要求他人放弃什么,所以这部分内容一笔带过。

总之,一句话,想要获得“智慧”就应该将“算力”更多的分配至“智慧”有关的事务上,最好还要采取与物理层面的“专注”有关的举措来保证行动被成功执行。

以上。

统合万物理论(2):大脑使用指南——核心观点之一——“智慧”与“专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