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幻想着和她的家,终于变成现实!

我从幼儿园开始就住在外公外婆家直到高中毕业。那个房子是外公外婆结婚后就一直住到退休的房子。
在那间1950年代建好的独栋板屋里,有很多很多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味道。有很多现在在电影或者博物馆里才看到的装置和器材,从小就在我伸手所及之处。黑色圆形拨杆儿的电灯开关、木炭生火的灶台、碗橱下的水环、窗户上的网纱、卧室的门帘、厨房屋顶的天窗、脚踏的缝纫机......
虽然我离开那个房子已经八年了,但我现在闭上眼睛,我还能非常清晰地在脑内模拟出房子和院子的变化与细节。
永远青葱绿的铁闸门,只有睡前才会上锁,旁边种植的我至今都不知名的小黄花,右边那块地以前种了莲雾,后来砍掉了,那块土地也铺上了水泥,变成小孩子玩乐的场所,往前走则是种植番薯叶的土地,然后最后面是斑兰叶。
隔壁邻居的芒果树长得太壮大了,有时候会有熟烂的芒果掉到我们家院子。但说实话,那棵树的芒果都不咋好吃,酸的。邻居说他们也不是有心种植的,就是回过神来已经长成了。
左边的土地以前种了红毛丹树,后来它病了,砍掉了,又变成了洋灰地。旁边的盆栽里种着芦荟,还有一些马尼菜,嗯,就是做板面很好吃的那个马尼菜。
那些曾经种满各种植物的土地,都在年岁中一点一点地被填成了洋灰地,虽然省事多了,却也空荡荡了,各种意义上。
房子的主色调是很浅很浅的绿。由于是板屋,没法装空调(装了也没用),白天和晚上的室内温差很大,白天很热,晚上很冷。有时候偷偷把客厅的风扇调大被外公发现了还会生气地去调小,说太老旧了担心天花板承受不住。
晚上的客厅很多蚊子,看电视剧的时候都能听到大家此起彼落的拍蚊子声。忍受不了蚊子了就会躲进卧室,卧室是没有蚊子的,因为卧室的门常闭,而且有门帘。每天晚上,都会伴随着嗡嗡嗡的桌面风扇噪音入睡,然后半夜又会冷到起身把风扇给关了。
由于房子的后面就是小树林,有时候厨房会出现不速之客,蝎子、蜈蚣,偶尔还有蛇。因此晚上要去厨房,一定要开灯,因为确实存在着危机。当然每一次遇到蝎子或者蜈蚣,都能喊大人来处理,他们早已司空见惯,如同打蟑螂之势拿着厚重的拖鞋把它们拍爆浆,然后用火炭夹把尸体丢到外面。
这样的生活环境,在同龄人的眼中都是很新奇的,同学来我家玩的时候,都说感觉我家像博物馆。但在他们说之前,我完全没有发现,原来这房子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且没有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
我以前有段时间曾经厌恶过那间房子,觉得它一点都不“潮流”,很“丢脸”。长大后才发现,那简直太酷啦!
在离开那间家到外地读大学之前,我还特地拍了几张照片留念,但那些照片好像在某个旧手机里静静地躺着,等哪天我想看了,才给手机充电吧。
外公外婆年迈之后,担心他们无法好好照顾自己,于是舅舅就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住了。那间屋子就空了。
在空置的几年后,小区突然发生火灾,在狂风的助澜下,火势在板屋间蔓延得特别迅速,一下子就从着火的那间房子蔓延到了第四间。而那个第四间就是我外公外婆家。不幸中的大幸是,在火势蔓延到外公外婆家时,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把火势控制住了。
但那间家已经被烧掉了1/3了。虽然它早就荒置了,但它的价值早已超过了房子本身,而是那承载在这三代人身上的成长回忆。
已经不打算回去的地方,突然就变成回不去了。有种难以言喻的,心被挖空了一块的复杂心情。
但是我不担心会忘记它,因为根本忘不掉。那大概是唯一一个我闭着眼睛都能自信地迈开步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