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权力·性别» 对母亲的歌颂必须以尊重女性的主体性价值为前提

原文:
赞美母亲本无可厚非,但它必须有个限度:对母亲的歌颂必须以尊重女性的主体性价值为前提。因为只有当个体首先被看作人,而不是男人或女人时,所谓的性别平等才有可能出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无论是赞美抑或批判都是可以的。否则,这一种颂歌就可能变成仅仅以母性界定母亲的生命价值,从而剥夺母亲作为一个人的生命的丰富性。男权文化中的母亲颂歌,就是以母性遮蔽、剥夺女性其他丰富多样的生命需求,从而使得女性沦为一个没有主体价值的、仅仅是为满足男性恋母心理需求而存在的工具。(注:唐英:《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媒介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既然我们的文化编码系统一直将母性作为一个高尚的符码,这足以说明母性是被修正、被编排的结果。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母性符码是对女人精神的劫持,女人必须依托和孩子的关系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存在,而这样的幻觉会一直延续她的一生,因为她们认为婚姻只是让自己获得了生存资源的初步保障,而孩子才是一张预防婚灾的长治久安的保险单,两性关系演变成了一种被社会学家所赋予的三角稳固模式。(注:张念:《身体政治与女性公民》,《天涯》,2004年第3期。)作为母亲,女性被社会赞扬的是她们为家庭无私的奉献和牺牲,她们独立人格、个性、个人发展以及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几乎未得到肯定。假如一个社会仅仅靠母亲的奉献和牺牲才能发展,这将是这个社会的悲哀,更是社会发展的不公。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
王蕾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