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施暴者究竟是什么心理行为?

近几日,关于广州地铁女子网暴大叔愈演愈烈,先是张某该女子在地铁上怀疑一位蹲着的大叔拿手机偷拍她,为自证清白,大叔同意了该女子对他的手机进行检查,令人意外的是,该女子明明确认了大叔没有偷拍自己,整件事完全是误会,事后却仍然在网络上发无码视频曝光了这位大叔,称他是:“8号线猥琐男”、“感觉不是第一次作案”、“如此娴熟的动作”…

据报道,该女子在社交平台上有8万+粉丝,评论区有人应和,也有人提出质疑。女子则回应说:“既然没有偷拍,他为什么不为自己发声?”导致大叔遭到了网暴,后来经过调查后,发现该事件为乌龙事件,该女子在对大叔进行道歉后,网友们却又将网暴矛头指向该女子,曝光了该女子的姓名、年龄,就读的学校、专业等个人信息,还有网友扒出了她的个人社交账号,甚至有网友对她进行侮辱谩骂,声讨声不绝于耳。

有位网友这样说道:“本人得到教训,公众得到教育,善良得到尊重”,未尝不是一个画上休止符的恰当节点。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否通过类似事件,凝聚起网络言行的共识,保持维权有道、关注有度、就事论事,还互联网一片风清气正。”
可是为什么在该女子道歉以及当事人都原谅后,还是有大量网友对该女子进行网暴呢?其实,近年来关于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一些简单的言论仿佛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引发一系列事件。而那些用键盘和语言伤害一个素不相识、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人他们又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心理?
匿名发泄情绪:通过网络的匿名,可以不负责任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当你在网络上发表一篇关于某个人的评论时,不用担心这个评论是否会被认识的人看到。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网暴”。网络匿名、网络自由等论调甚嚣尘上,在部分用户群体中形成了网络行为不必负责的错误认知。
满足感和优越感:网暴者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优越感。他们觉得自己写出了有深度、有内涵等文章时,就可以很轻松地获得别人对他们才华和能力的认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能获得这样的满足,所以他们就会把这种优越感转移到网络上去。
心理投射: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机制,使得人们将自己的情绪和不满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发表攻击性言论。
将自己视为“正义使者”:一些人在看到一些网络事件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也没有考虑到他所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面,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视为“正义使者”,对当事人妄加评论,做出一些超出常人的行为。
跟风从众: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自己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听到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被引导着这样想,就会选择赞同,这样就产生了跟风从众行为。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未知真相的“键盘侠”们,习惯将发泄情绪当作伸张正义,将恶意攻击当言论自由,只想用语言击垮那些让他们不爽的人。就像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的: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他们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