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丛谈 | 唐朝“校尉”泛指统帅吗
◎王飞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选入唐朝边塞诗人高适的名作《燕歌行并序》,诗下第15条注“校尉羽书飞瀚海”一句中的“校尉”为:“武官名,泛指统帅。”(见第126页)这个注释是否准确呢?
统帅,不同的辞书有不同的释义,有解释为“全军主将”的,有解释为“统率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也有解释为“统率武装力量的主帅”(《汉语大词典》)。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人民领袖毛泽东是“统帅”,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四大野战军核心领导人都可以称为“统帅”。但若将团长、营长这样的部队中层长官称为“统帅”,就不恰当了,甚至旅长、师长也难以用“统帅”称之。那么,在唐代,“校尉”是否可以“泛指统帅”?
先来看《燕歌行》的诗文。从全诗及序看,所记述的这次战争(即序中提到的“征戍之事”),所关联的唐朝方人物有四:一是皇帝,即“天子非常赐颜色”里的“天子”。二是主将,也就是序中“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一句的“元戎”(主将)和诗篇中“汉将辞家破残贼”一句的“汉将”,“元戎”和“汉将”应为同一人物,大部分诗评者认为是指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三是“校尉”,见于“校尉羽书飞瀚海”一句。四是“战士军前半死生”中的“战士”。
涉及“校尉”的这句“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是指校尉的紧急军事文书飞驰在瀚海之中,传送单于的火光已经照到我狼山的消息。由此句即可推断,校尉有很大概率是在前线阵地。战机是不确定的,是瞬息万变的,当前线敌军来袭、战斗即将开打的时候,前线要第一时间将军情上报以做出应对,这是必要的程序。同时亦可推断,校尉应不是“统帅”。因为统帅是有战争的战略决定权的,是可以运筹帷幄,决定战争状态的,诗中仅仅显示校尉具有报送敌情的职责而无自主决定战斗权,可见,这个职位上的武官权限是很低的,达不到“统帅”级别。校尉派信使传递紧急敌情飞送给的应是“元戎”,从后面的“美人帐下犹歌舞”可知——元戎接到了羽书,是知道前方敌情的,也是下达了作战命令的,但仍然骄纵淫逸,“身当恩遇常轻敌”,突出了诗歌的现实批判性。
所以,《燕歌行》中所涉及唐军的四个层级人员中,“天子”是全国兵马的最高领导人,理所当然是最高“统帅”。“元戎”是战区和方面军领导人,是战区的部队“统帅”。“校尉”应该是中下级武官,“战士”是基层战斗人员。
再来看“校尉”这个武官名。校尉始置于秦朝,汉朝开始设为常职,名头最响,其地位略次于各将军。“校尉”在东汉末年有过“高光时刻”,袁术、曹操、夏侯惇、孙策、鲁肃等风云人物都曾经做过校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校尉作为武官序列的职位,其级别是有变化的,总体呈“高开低走”的趋势。秦汉时略次于将军。魏、晋、南北朝时校尉名号繁多,品秩高低不等。到了隋唐,隋代诸鹰扬府、唐代诸折冲府之下设有团(唐制300人为团),其长官称校尉,位次于都尉。隋正六品,唐改从七品下。唐代诸卫、率所领内府亲、勋、翊三卫中郎将府亦置,属诸卫者正六品上,属率府者从六品上。唐、宋至明、清亦用作武散、阶官号。《燕歌行》是唐诗,根据上述介绍,唐代时校尉应属中下级武官,称不上“统帅”。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校尉的战场决策权、指挥权远远没有达到“统帅”的量级。教材将本为中下级武官的“校尉”注解为“泛指统帅”,真是有“拔高”校尉之嫌,也有“矮化”统帅之弊,显得不够严谨甚至算得上是错误。如果将“校尉”注释为“泛指中下级武官”,就比较合适。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5期《校园丛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