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醒 —— 116 第二十八回-宝玉诌药方

2023-08-29 17:30 作者:老赵ZD  | 我要投稿

 二人正说话,只见丫头来请吃饭,遂都往前头来了。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①,你吃那鲍太医②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③”王夫人道:“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宝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药,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④”王夫人道:“不是。”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⑤左归?右归?⑥再不,就是麦味地黄丸⑦。”王夫人道:“都不是。我只记得有个‘金刚’两个字的。”宝玉扎手笑道:“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说的满屋里人都笑了。宝钗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补心丹⑧。”王夫人笑道:“是这个名儿。如今我也糊涂了。”宝玉道:“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王夫人道:“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宝玉笑道:“我老子再不为这个捶我的。⑨”

 

①  林黛玉是王夫人的外甥女,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称“大姑娘”带有尊敬的意味。对有血缘关系的薛宝钗王熙凤则称之为“宝丫头”是自谦和亲昵。

②  鲍太医只出现一次,结合后文作者对“鲍二家的”描写,用“鲍”姓是喻其臭也,故这个鲍太医是个医术不怎么样的臭医生。

王夫人发问,可能这个鲍太医是王夫人介绍的,后文紧接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可见贾母找的是王大夫。此一处细节耐人寻味,王夫人给林黛玉介绍了了个庸医,贾母则坚持黛玉用自己介绍的医生。

③  侧写宝玉对黛玉的关心。王夫人、薛宝钗自然看在眼里。

④  人参养荣丸:确有其药,为气血双补剂,具有温补气血功效。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⑤  八珍益母丸:确有其药,为气血双补剂,具有补气血,调月经之功效。用于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⑥  左归丸,右归丸:左归丸与右归丸都是治疗肾虚的常用中成药,二者的药物组成以及主治证候并不相同,一种滋肾阴,一种温肾阳。所以宝玉分着问。

⑦  麦味地黄丸:确有其药,出自《疡科心得集·方汇》补遗。主治肾阴不足,火烁肺金,喘咳劳热,或有鼻衄,鼻渊。

⑧  天王补心丹:确有其药,为安神剂,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功效。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⑨  指贾政不会为贾宝玉说这种玩笑话捶他,伏后文贾宝玉挨打的真正原因。

 

这段一是写了王夫人对林黛玉仅是面子上的关心,找了个鲍(臭)太医,药名也记不大清楚。二是写了宝玉的杂学旁收,略通医药,伏后文看晴雯药方,而宝钗能猜出药名似更胜一筹。三是通过写药,侧写了黛玉的身体状况,应是先天气血两亏,肾虚,伏八十回后黛玉病逝。更重要的是,黛玉这种病症严重影响生育。从一个贵族家族选择媳妇的角度考虑,身体好,能生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先天壮的薛宝钗身体就要强得多,史湘云也不差。

 

王夫人又道:“既有这个名儿,明儿就叫人买些来吃。”宝玉笑道:“这些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①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②。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③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太太不信,只问宝姐姐。”宝钗听说,笑着摇手儿说:“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④”王夫人笑道:“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宝玉站在当地,听见如此说,一回身把手一拍,说道:“我说的倒是真话呢,倒说我撒谎。⑤”口里说着,忽一回身,只见林黛玉坐在宝钗身后抿着嘴笑,用手指头在脸上画着羞他。⑥

 

①   因是药名比较露骨,不便说。

②   “三百六十两不足”疑似批语混入正文,是批书人对前面“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的调侃。去掉这句后:“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文字节奏感和对仗明显好很多,以作者的文笔推断,应是如此。

③   忽然引出薛蟠,应不是虚言。

④   摇着手接连否认,显然是躲避这个话题。宝钗知情但羞于说出口,承前文宝玉不说药名。

⑤   宝玉说的是真话。

⑥   这里黛玉心理是高兴的,因为宝玉说给自己配这么名贵难得的药,可以压过“冷香丸”。不管药的真假,宝玉有想着自己盖过宝钗的意思,黛玉就开心。

 

凤姐因在里间屋里看着人放桌子,听如此说,便走来笑道:“宝兄弟不是撒谎,这倒是有的。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作什么,他说配药。他还抱怨说,不配也罢了,如今那里知道这么费事。我问他什么药,他说是宝兄弟的方子,说了多少药,我也没工夫听。他说不然我也买几颗珍珠了,只是定要头上带过的,所以来和我寻。他说:‘妹妹就没散的,花儿上也得,掐下来,过后儿我拣好的再给妹妹穿了来。’我没法儿,把两枝珠花儿现拆了给他。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凤姐说一句,那宝玉念一句佛,说:“太阳在屋子里呢!”凤姐说完了,宝玉又道:“太太想,这不过是将就呢。正经按那方子,这珍珠宝石定要在古坟里的,有那古时富贵人家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如今那里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只是活人带过的,也可以使得。”王夫人道:“阿弥陀佛,不当家花花的!就是坟里有这个,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盗骨的,作了药也不灵!”

 

这一节宝玉看似胡诌的药或许没有疗效,但应是的确有其药方的。这个药应是强力补肾,滋阴壮阳,助房事,利生养的,所以宝玉才不好意思说药名。薛蟠已纳香菱为妾想生儿子,且薛蟠酒色之徒自然需要助房事的药。薛宝钗一个未出阁的女孩怎么能谈论这种药,自然推说不知道。薛蟠找王熙凤要珍珠配药并没有说是什么药,王熙凤不知内情所以不替薛蟠隐瞒。

这一节侧写了宝玉的杂学,这种古怪药方都知道。写了薛蟠求药,可能伏八十回后药终于配成了。写了宝钗的识大体,故装作不知。写了薛蟠和王熙凤的关系,薛蟠是掌管薛家生意的,王熙凤管理荣国府,两人合作绝非配药那么简单,伏后文王熙凤的“当”金项圈。

宝玉还是带有小孩心性,一时兴起说出个贵重的药来,意图压过宝钗的“冷香丸”,就把这个涉及隐私的药方说了出来。

 

宝玉向林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脸望着黛玉说话,却拿眼睛瞟着宝钗。①黛玉便拉王夫人道:“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支吾着我。②”王夫人也道:“宝玉很会欺负你妹妹。③”宝玉笑道:“太太不知道这原故。宝姐姐先在家里住着,那薛大哥哥的事,他也不知道,何况如今在里头住着呢,自然是越发不知道了。林妹妹才在背后羞我,打谅我撒谎呢。④”

 

①   是用眼神告诉宝钗,自己知道宝钗在说谎。

②   黛玉难得向未来的丈母娘撒个娇。

③   王夫人对黛玉不冷不热的态度。

④   宝玉还是小孩心性,以为只是互相开玩笑。

 

正说着,只见贾母房里的丫头找宝玉林黛玉去吃饭。林黛玉也不叫宝玉,便起身拉了那丫头就走。①那丫头说等着宝玉一块儿走。林黛玉道:“他不吃饭了,咱们走。我先走了。”说着便出去了。宝玉道:“我今儿还跟着太太吃罢。”王夫人道:“罢,罢,我今儿吃斋,你正经吃你的去罢。”宝玉道:“我也跟着吃斋。”说着便叫那丫头“去罢”,自己先跑到桌子上坐了。王夫人向宝钗等笑道:“你们只管吃你们的,由他去罢。”宝钗因笑道:“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②”宝玉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③”

 

①   黛玉真的生气了,恼的是宝玉给宝钗使眼色“拿眼睛瞟着宝钗”。

②   宝钗知道黛玉是真的生气了。

③   宝玉误会黛玉还是羞他,还是闹着玩。伏后文黛玉拿这句话讥讽贾宝玉。

 

一时吃过饭,宝玉一则怕贾母记挂,二则也记挂着林黛玉,忙忙的要茶漱口。探春惜春都笑道:“二哥哥,你成日家忙些什么?吃饭吃茶也是这么忙碌碌的。①”宝钗笑道:“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②”宝玉吃了茶,便出来,一直往西院来。可巧走到凤姐儿院门前,只见凤姐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③,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的好。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宝玉只得跟了进来。到了屋里,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儿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④”宝玉听说只得写了。凤姐一面收起,一面笑道:“还有句话告诉你,不知你依不依?你屋里有个丫头叫红玉,我合你说说,要叫了来使唤,总也没说,今儿见你才想起来。”宝玉道:“我屋里的人也多的很,姐姐喜欢谁,只管叫了来,何必问我。”凤姐笑道:“既这么着,我就叫人带他去了。”宝玉道:“只管带去。”说着便要走。凤姐儿道:“你回来,我还有一句话呢。⑤”宝玉道:“老太太叫我呢,有话等我回来罢。”说着便来至贾母这边,只见都已吃完饭了。贾母因问他:“跟着你娘吃了什么好的?”宝玉笑道:“也没什么好的,我倒多吃了一碗饭。”因问:“林妹妹在那里?”贾母道:“里头屋里呢。”

 

①   侧写探春、惜春都在王夫人这里吃饭,探春很正常,惜春是宁国府贾珍的胞妹嫡生的大小姐,在王夫人处吃饭,应是贾政夫妇收养了惜春。

②   承前文,宝钗知道宝玉会错意了,让宝玉去开解黛玉。毕竟矛盾因宝玉给自己使眼色而起。

③   这个“耳挖子”是一头尖的一丈青。此处凤姐形象泼辣生动,应该正在想事情,伏后文要贾宝玉帮忙写单子。

④   这份单子文中没有更多交代,据前后文猜测几种可能:

一,折现用的,通过薛蟠家的当铺或商铺变卖成现银,以用来放贷或补贴支出。然而此时的贾家还不至于紧张至此,这种可能性不大。

二,贾家与其他家族日常交往的礼单,可能是要送的,也可能是收的。然而这种日常交往活动自然有彩明,账房上的人帮忙记录,或者随便找个二门外识字的相公就写了,没有必要刻意的找宝玉,这个单子应当带有一定的私密性。

三,贾家秘密行贿的单子,这个倒是带有一定的私密性,但就是因为这个私密性行贿一般都是金银珠宝,不会给这么多显眼的绸缎类的东西,可能性也不大。

四,元妃生子的贺礼。元妃应是怀上了龙种,几个月后生产,故先备下贺礼。因为从后文清虚观打醮来看,元妃是流产了,所以这个礼单也就不了了之了。

然而从礼物的内容看若是作为皇子的诞生礼显得俗气寒酸。应当送奇珍异宝和有吉祥象征意义的礼物,不会送缎子,皇家用的绸缎都是特供的,贾家不可能给贵妃和皇子送这些。而且给元妃生子的贺礼必是贾母,贾政、王夫人一起议定的,用不着拉宝玉来写。

五,贾母支持史湘云的嫁妆。史湘云出生即父母双亡是被叔叔养大的,从后文看叔叔婶婶对史湘云并不好,还要她自己做针线上的事。

贾母出于对史湘云的疼爱,拿出一部分体己支援史湘云的嫁妆是比较合理的。这些绸缎、金项圈看上去也像是嫁妆,之所以不给金银是怕史湘云的叔叔侵占。而贾母给娘家人的孩子补贴嫁妆若是被贾家人知道是要说闲话的,所以只能暗暗的准备好再送过去。因为是贾母亲自交代的,王熙凤不敢怠慢,要找个靠得住的人写下来以防错漏,但又不能写清楚用途,所以只记了东西。

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但问题是时间略早了些。后文第三十一回,才有人“相看”史湘云。不过来人“相看”可不止看的是人,也要看嫁妆是否丰厚,从这点考虑,贾母早早的支援嫁妆以提升史湘云的地位也是合理的。

六,巧姐的嫁妆。这里的巧姐不是后来被刘姥姥改名巧哥的大姐。巧姐和大姐多次同时出现,应是两个人,且根据描述,巧姐要比大姐大好几岁。“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第二十九回)

巧姐应是贾琏和王熙凤婚前与没有名分的丫鬟所生的私生女,其生母应该是被扣上狐媚子勾引主子的罪名被撵出或被弄死了。贾琏做了丑事和丫鬟生出个私生女也是贾琏在王熙凤面前矮半头的原因之一。

大姐是贾琏和王熙凤生的女儿,按年龄算其实是“二姐”,王熙凤为了赌气偏叫“大姐”,大姐因为僭越了同父异母的姐姐巧姐所以体弱多病。后面被刘姥姥改名“巧哥”王熙凤喜欢这个名字,因为暗合了大姐还是老大的意思。

巧姐和大姐最后一次同时出现就在下回(第二十九回),此后,大姐改名巧哥,再次出现“巧姐”已是第六十二回,这里的“巧姐”已经是改了名的大姐(巧哥)了。

那么原来的巧姐怎么从第二十九回后凭空消失了哪?应是作者的不写之写,这份单子就是巧姐的嫁妆。显然是王熙凤在巧姐刚长大就迫不及待的把她嫁出去,去除眼中钉,让自己生的大姐成为真正的长女。这份单子记载的嫁妆对于贾琏和丫鬟私生的女儿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贾琏对这个私生女显然是不大上心的,主要由王熙凤安排,这份单子应该是王熙凤和贾琏斟酌过的,所以要记下来。

这个贾琏和丫鬟的私生女没有名分,还是贾府的丑闻,所以婚嫁要低调处理,不宜声张,故让贾宝玉帮着记下这个单子,不找其他人。然后找个时间把巧姐和嫁妆一并送过婆家就是了。

贾琏凭空少了个大女儿,贾家上下自然是知道怎么回事的,只是大家都是场面人,又畏惧这两口子的淫威,心照不宣罢了。

 

综上分析,第六种可能性最大,第五种次之。

 

⑤   这还有句话,应是嘱咐贾宝玉保密,不要把这张单子说出去。

 

宝玉进来,只见地下一个丫头吹熨斗,炕上两个丫头打粉线,黛玉弯着腰拿着剪子裁什么呢。宝玉走进来笑道:“哦,这是作什么呢?才吃了饭,这么空着头,一会子又头疼了。”黛玉并不理,只管裁他的。有一个丫头说道:“那块绸子角儿还不好呢,再熨他一熨。”黛玉便把剪子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①”宝玉听了,只是纳闷。只见宝钗探春等也来了,和贾母说了一回话。宝钗也进来问:“林妹妹作什么呢?”因见林黛玉裁剪,因笑道:“妹妹越发能干了,连裁剪都会了。”黛玉笑道:“这也不过是撒谎哄人罢了。②”宝钗笑道:“我告诉你个笑话儿,才刚为那个药,我说了个不知道,宝兄弟心里不受用了。”林黛玉道:“理他呢,过会子就好了。③”宝玉向宝钗道:“老太太要抹骨牌,正没人呢,你抹骨牌去罢。”宝钗听说,便笑道:“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了?”说着便走了。④林黛玉道:“你倒是去罢,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⑤”说着又裁。宝玉见他不理,只得还陪笑说道:“你也出去逛逛再裁不迟。”林黛玉总不理。宝玉便问丫头们:“这是谁叫裁的?”林黛玉见问丫头们,便说道:“凭他谁叫我裁,也不管二爷的事!”宝玉方欲说话,只见有人进来回说“外头有人请”。宝玉听了,忙撤身出来。黛玉向外头说道:“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⑥”

 

①   用宝玉的原话讥讽宝玉。

②   讥讽薛宝钗撒谎不知道药方。

③   再次说这句话就是提点宝玉了,想让宝玉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④   宝钗是提点宝玉,我是来说和你俩,开解你俩来了,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宝钗走了,是见说和不成还有可能激化矛盾,干脆躲出去了。

⑤   黛玉是讥讽宝钗,弄巧成拙然后自己躲清静去了。

⑥   意思是“你个二货,到现在也不明白我为啥生气,气死我了!”

此句是谶语,伏八十回后宝玉在外时,黛玉因思念加重病情,最终病故,承前文《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第十八回)

 

能让黛玉亲自动手裁剪的只有贾母和贾宝玉,此处显然是贾母。贾家针线手艺最好的是晴雯,探春也很不错,专门让黛玉做的应有特殊意义,结合后文元妃赏赐,可能是贾母让一众贾家姐妹和宝钗、黛玉做的送进宫里的女红,故每人都要做向元妃展示手艺并以此表达对赏赐的谢意。

有观点认为黛玉这是在给宝玉做衣服,首先从前后文看并无线索,且宝玉黛玉并非亲姊妹如此招摇的做衣服岂不让人嘲笑。

也有有观点认为黛玉这是奉贾母之名给元春将要出生的孩子做衣服。首先皇子不可能随便穿外边的衣服,其次黛玉既没有惊人的针线手艺,也和这个皇子没有近亲关系,要做也该是元妃的生母王夫人象征性的做一下。

 


红楼梦醒 —— 116 第二十八回-宝玉诌药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