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地图《大明东亚列国全舆图》总结
声明:该地图涂色部分仅显示明朝永乐年间的诸多势力和政权,与当今任何国家和地区无关,无政治意义。
第一部分:绘画过程














































第二部分:优点与问题所在
这是我彻底完成的第一幅大规模手绘地图,其工作量相对较大。作为一个新手,在绘画过程中的确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专业的绘图工具,我没有,只能一点一点的画。因此看似不错的地图实则有着很多问题。拿专业地图对照,不说惨不忍睹,也是漏洞百出。主要问题集中在江河湖海上。
以下将谭图作为标准地图进行参考
首先是贝加尔湖的位置,在我的作品里贝加尔湖的位置有些靠东,在与河套地区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也影响到了东北地区的展现,进而让明朝东北变得更扭曲。


其次是长江三角洲的大小,在本作品里长三角画得有些小了,这直接导致本就十分密集的该地区显得更加突兀。
再次是朝鲜半岛的大小,与黄海对比可以发现:朝鲜半岛明显大了,这似乎并不影响后续的地图绘制,但是与实际不符,故将其列举出来。


随后就是长江中上游四川湖广段,这一部分画得有些靠南了。


除此之外大大小小的问题还有许多,不再一一阐述。之所以指出这些问题,是为了引以为戒,以防下次再犯。
注:此处不显示疆域争议问题,下文再说。
此外,这幅地图还有些不错的地方(自吹自擂警告),如在着色方面,采用渐变的方式表示海洋和地区势力(主要表现在明朝内地与西南的过渡地区、明朝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藏),这是我的一次尝试,本没有什么太高的期望,但是成品令我喜出望外,还挺好看,多数人看了后都认为不错。贴吧用户“第13次再来”除外,这人以我把明朝势力范围延伸到印度洋为由,认为此画地图开疆了,说我是棒子,还给我拉黑了,在此点名批评。

除此之外,我还得到了很多热心网友的支持与指正,也有人和我同步创作,在此谢过。


总之,这就是一个优点与问题并存的作品,进步的空间还很多,我还得继续加油。
第三部分:地图的绘制以及资料的参考
参考资料
首先,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地图绘制者或者历史研究者,仅仅只是将其作为业余爱好而已,这就意味着我无法自己总结出自己的研究资料只能参考现成的资料。史书方面,翻阅了一点明史、明实录、大明一统志,日韩蒙古以及各地方的史书也看了一些,但是我理解能力不是很好,所以收获甚微。真正用上的,是一些古地图以及谭其骧所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些地图,外加一些研究,支持我绘制了本作品。另外史图馆连载的中国历代疆域变化系列和貂锦赴胡尘创作的《皇明永乐二十年舆图》也有参考(主要参考了前者的蒙古地区和后者的印度地区),我十分支持他们的创作。
绘制标准
在这幅地图里,我尽力将明朝的势力范围和实控疆域全部表示出来。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橙黄色水彩笔勾勒出的明朝,是名义上的最大势力范围,而用相近颜色彩铅填涂的部分,则是实控范围。为什么要用橙色呢?1:符合明朝的特定身份。2:效仿史图馆。3:橙色比较方便表示疆域。在橙色彩铅填涂的部分,也有部分差异。一般来说,人口越多,颜色就越深。在西北地区和朵干都司,纯粹的橙色渐渐过渡为土黄色;在西南地区,则过渡成浅黄色;在京师北部以及东北的部分区域中,又渐变为肉色(浅橙色)。这么设计,目的是要显示明朝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差异。另外,有些时候,势力范围界限会与填色有所冲突,这是因为政权立场的不同和个人主观意识而造成的。毕竟在我手绘地图时,是站在明朝视角里出发的,因此就会在不经意间扩大明朝的势力范围,故会造成实控与势力范围不符的现象。
实例列举:



另外,由于明廷对一些地方的控制力较弱,故不与明朝内地上相同的颜色。根据这些地方势力的实际特点,会有不同的填色方式。西南(三宣六慰)和朝鲜等拥有现成的政权,直接填色,不经过渐变的处理;西藏地区和东北地区没有政权组织,就以民族部落等为单位进行渐变填色处理。


本作品除了明朝以外,还绘制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的一些政权。因为本人对它们的了解有限,所以精细程度相对差些。





此外还标注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记录了明朝在海外去过的一些地方。
欢迎各位提问。
求过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