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了,不代表长大了
前言:
成年只代表到了责任自负的年龄,并不代表“万事大吉”。

最近看到一个评论,大致意思是说:心智未成熟的未成年需要控制信息来源、少接触那些明显不好的信息,但很多父母都疏忽了这件事,常常因为忙或者懒,直接把手机扔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玩。
孩子很小、心智不成熟,做不出好的判断,所以经常泡在那些能带来“爽感”但很低质量甚至三观不正的信息海洋里。
这句话没毛病。
但我想聊的是另一个话题:成年了,心智就成熟了吗?
不一定。
所谓成年,仅仅是当地法律认为人到达这个年龄后,具备了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由此成为一个「应当」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成年人。
不同国家规定下的成年年龄不一样,就像韩国是20岁(实际上是19岁)是成年,我们这里是18岁。
表面上看,成年似乎意味着人在抵达18周岁的那一刻,突然得到了许多权利。
比如原本父母天天以“你还没长大”为理由,管这个管那个。一旦自己成年了,自己就可以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这件事上你就不要再管我了。
实际上,成年意味着人在抵达18周岁的那一刻,突然担负起了许多责任。
权利与责任是绑定的,是你能承担多少责任,才能得到多少权利。
在未能承担相应责任时,贸然动用自己的这些权利,带来的不是甜头而是损失。
很多成年人并没有足够的承担责任的能力,他们会以自己已经成年为理由,自行的做出许多决策。但在这些决策翻车后,又回家寻求父母的帮助。
做了这种决策,却没有承担决策责任的能力,只能把责任转移到父母身上,借父母的力量消除这些责任。
然后第二天忘记这件事,再次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年的、拥有诸多成年权利的人。
成年只代表年龄达标,但不代表能力达标。
说到底它只是一个词而已,你在18岁的瞬间得到了这个词,你并不会摇身一变,成为拥有“神力”的超级强者。
就像孙悟空不是因为自称斗战胜佛,所以才有了斗战胜佛的能耐;而是因为它先有了斗战胜佛的能耐,才被加封为斗战胜佛。
摆脱「成年」一词的迷惑,我们就能意识到一些很显然的事:很多人虽然成年了,但心智并没有成熟,并没有达到真正能够自行决策、自行负责的水平。
然而成年与未成年又有所不同。
假如你是未成年、天天刷手机、天天看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可以指责你的父母没有对你负起应负的责任。
但如果你是成年人,也是天天刷手机、看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就不会指责你的父母,因为你父母已经不负有这样的责任了。
尽管你的行径与未成年一致,但你已经具备自行做出决策的资格,这是你自己选定的道路。
不再有人对你负有督促、代行决策的责任。
你未成年,不懂得看乱七八糟的东西会有什么负面影响。父母懂得,他们作为年长的人,有责任替「年幼、不懂」的你,做出更好的决策——这是法律赋予监护人的正当权利。
法律认定在成年之前,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以有着「被监护人」的身份。
对应的,需要一个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身份。
你成年了,依然不懂。父母懂得,但他们没有责任替你做决策,因为他们已经不是你的监护人了,你也不再是被监护人了。
这里有很多糟糕的地方…
比如如果你未成年的时候经常玩手机、不学好,你还可以抱怨说是你父母对你不关心不上心、不给你正确的引导只给你手机让你自己一边玩去。
如果你成年了,却依然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你是无可抱怨的。或者说,如果你抱怨,你该抱怨的对象是你自己:你为什么不去学习那些好习惯?你为什么不去养成那些好习惯?你为什么天天懒在床上刷手机不行动?你为什么…
但人又是很玻璃心、很善于自我欺骗的。
所以你有极大概率会继续抱怨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你的生长环境,你会把你在成年后进行的那些错误行为与决策,归结为“是他/她/TA的责任”,而不是你的责任。
与其承认自己不行、损伤自己的玻璃心,不如换个目标抱怨父母。只要把锅甩出去,自己又可以继续心安理得的这样做。
这样的逻辑整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责任」。
这种行为基本没有意义,一是因为原生家庭局限恰会使得原生家庭不具备改善自身的能力,二是因为原生家庭如何有问题也无法遮掩自己作为成年人应当负起的责任。
更确切的说,这恰是一种「拒绝负责」的选择。
成年了,该对自己负责了,却以“原生家庭问题”为理由拒绝负责。
什么是负责?
负责就是在已有情况的基础上,思考怎么解决它、改善它。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改善,不能改善百分之70就改善百分之50,不能改善百分之50就改善百分之10…
总有能做、总有能改变的地方,极力找出这些地方,这就是负责。
负责是一种尽力而行的态度。
成年意味着人自己要对自己负起责任,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很多人成年了,但没有长大。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977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