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2.4 家庭、民族(2)
民族这一社会现象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有密切的联系。民族的形成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要使人们打开各个地区闭关自守的界限,在广大的地域里结合为民族,这首先要在各地区之间发展交换关系,扩大商品流通,使这些地域的居民之间形成经济上的密切联系,才有可能。除此而外,要形成民族,还需要这样的条件:共同的语言和表现在共同的文化特点上的民族心理。这样,民族这种社会现象,是既包括一定的经济关系,又包括一定的思想关系的综合形态,但在构成民族的各种因素中,物质生活、经济关系则处于主导的地位,它决定着民族文化的实质,决定着整个民族的根本特征。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是两种类型的民族,它们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资本主义民族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不同的思想感情,以至于不同的文化。在文化领域内,同一个资本主义民族里,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资产阶级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劳动人民的民族文化传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决不会因为属于同一民族而有所减弱。不过,由于民族在生活习惯、思想传统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这使得同一民族中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的人们,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保持某些共同的文化特点和共同的民族感情。这种民族共同感情在一个民族受到外来的侵略时就特别强烈地表现出现,而成为被压迫民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思想动力之一。尽管如此,在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时候,不同的阶级在实际上仍然有着不同的态度,坚决反抗侵略、保卫民族利益的是劳动者阶级,而剥削阶级则很容易趋向于妥协和投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被压迫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作用,但是不论在压迫民族或者被压迫民族中,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总是夸大共同的民族感情,以此来抹煞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巩固资产阶级对于本民族劳动人民的统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联系日益密切起来。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但造成了民族内部的不平等,也造成了民族之间的不平等,造成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罪恶现象。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不同民族的劳动人民之间造成互相歧视、互相对立倾向,破坏各族劳动人民的团结,在压迫民族中,它成为民族侵略的思想工具。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方面要求重视民族的特点,尊重各民族的民族感情、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另一方面又要求用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来反对反动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在民族关系上,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成了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的社会政治面貌和精神面貌逐步得到改变,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形成和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民族之间的关系,由于消灭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经济根源,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的民族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的经济基础,以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相结合的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下,处在低级发展阶段的民族,由于国内先进民族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可以超越若干历史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提高到先进民族的发展水平。各民族的繁荣和兴旺、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是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将使世界各民族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一个长久的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逐步地达到民族界限的消灭。
由此可见,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归根到底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