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的儿童读物一般的猜想(凌乱)

自我共识论的继续延伸。斗争。
“对于一个朋友,你必须因为他自己的缘故而希望他好。如果你希望一个朋友晋升或发财,只是为了这个朋友能提携你或者使你得到经济上的好处,那你与他就不能算是朋友了。在《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为友爱提供了定义性的说明,其中,‘希望朋友自己好’成为一条核心条件。他说:‘我们可以把对他人的友爱情感描述如下:希望对方拥有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自己,并乐意尽你的能力去帮他得到这些东西。你的朋友是这样一种人,他分享你对好的东西的快乐,分享你对不快乐的东西的痛苦,只是为了你,而不是为了其他原因’。不管是哪种友爱,两个人要成为朋友,必须满足一些条件。亚里士多德列举了以下条件:第一,如果A与B是朋友,则A对B有善意,希望对方活得好,为对方祝福;第二,这种好意是相互的。如果A与B是朋友,A希望B好,B也得希望A好。爱意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一个人对自己所不认识的人也会有善意。我们都敬爱亚里士多德,可他不认识我们。所以我们可以声称与古人神交,但不能说他们是朋友。一个粉丝对自己崇拜的明星有爱意,但如果明星不认识这个粉丝,你不能说他们就是朋友。你可能很喜欢戴安娜王妃,可戴安娜不认识你,你就不能称她是你的朋友。不能得到回应的善意,称不上友爱。同理,你不能说对酒有友爱,虽然你喜欢喝酒;你也不能说对一所房子有友爱,虽然你可能很喜欢那所房子。 第三,这种双方互相的爱意必须是双方都意识到的。A知道B喜欢他,B也知道A喜欢他。这样大家才能成为朋友。不然两方都可能是单相思。亚里士多德在第九卷也强调了这一点。”
——《尼格马可伦理学义疏》
“对话,是我们本性的实现。用来定义友爱的这种活动(对话),解释了自我是如何能在对朋友作为一个他我的认识中与他我一起出现的,以及,这如何能说明自我就是理智,或主要是理智。因而,如此设想的友爱主体也就是对话的自我。对话允许和要求双向的运动——不仅是从自我向他人扩展,而且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进行持续的自我建构。对话的自我并不是作为友爱的必要条件而被充分给予的,而是他部分地通过友爱关系来成为他之所是的。对话是由对自己的视域局限或不完全性的认识来驱动的,同时,对话也带来这种认识;这种认识把某种渴望的可能性引入友爱...”
——《尼格马可伦理学义疏》
此方培养“彼方对自身的自信心与能力”,此方培养“彼方对此方的攻击力与威慑”。
此方把彼方对于此方的强大看作是此方自身的强大。而且彼方也同样去培养此方。
————————————————————(分割线)
侵犯者不会觉得自己有罪,这依靠侵犯者宣布的“共识”实现。
在共识里,侵犯者不认为自己是弱者的同类。在此,最大的共识就是异识。
强者总是在愤怒,因为他认为自己遭到了弱者的侵犯。在共识里,弱者应该受到强者的惩罚、弱者应该乖乖地认错、弱者应该无条件地顺从强者之目的。
真正的侵犯者,总是认为自己遭受了被侵犯者的侵犯。
无论强者如何攻击弱者,强者都不会收到来自弱者的威胁。因为弱者和强者之间达成了共识:弱者恐惧受伤,强者不恐惧受伤;弱者是卑贱的,强者是不卑贱的。
强者迫使弱者接受这个共识,他使得弱者认为自己是卑贱的。弱者被强者灌入共识,导致弱者自身不一致,弱者为此感到痛苦。侵犯者享受被侵犯者的这种痛苦,这种痛苦代表着侵犯者的共识正在攻城掠地。假如被侵犯者彻底成为奴隶、或者被侵犯者彻底失去自主意识,那么侵犯者就感到无趣。
当强者抛出不合理的共识时,弱者应该据理力争,并拉拢更多人反对不合理的共识。如果弱者想要反抗,他就要有属于自己的共识,并将它拿出来公开冲撞、大声论辩。弱者应当自信、自傲、自强、自爱、自谅、自主。
弱者应该使自己成为强者的同类,弱者应该使强者恐惧受伤。弱者要有极限一换一的决心,弱者应该渴望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弱者应该有敢于舍弃的东西。
怎样争取更多人的帮手?弱者第一个要争取的人,就是弱者自己。此后,才会有别人愿意变成弱者的力量、才会有别人愿意接受弱者的共识。最终,要让敌人接受重塑的共识。
合理的共识的达成,需要经过斗争。如果你不表达出自己,那么我就会误解你。
一些侵犯者不愿意为了自己的侵犯行为而承受一丁点疼痛。哪怕弱者只是每次都反扑过去咬他的手(而且永远有反扑的能力),那么他都会立刻停止侵犯行为。所以可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某个侵犯者用力地打了弱者一拳,弱者的牙被打掉在地。但物理反作用力也使得侵犯者的拳头感到疼痛,于是这个侵犯者责怪弱者:“哇,你居然把我的拳头弄痛了,你知道吗?你真过分呀。”
————————————————————(分割线)
欺软怕硬。
硬者依赖软者。
畸形人际关系,脘毒体。
自欺欺人。
固定标签(bias)。
双标(discrimination)。
推卸责任。人祸是不是一种天灾?
“人们都很双标,不止你一个,所有人都很自私。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很双标,起初很讨厌自己的这种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作风,后来发现人人都如此,便不在乎了。”
“我之所以对你很坏,是因为你先对我很坏”。
“社会天生就是不平等的,这是人类的本性,人本来就是不相互歧视就活不下去的存在。想想我们的小学和中学,那段时光,是一段很平等的时光,却免不了校霸,免不了欺凌。说起来,当年大多数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两三个恶霸。”
“当女人们饿的乳房紧贴在肋条上,连例假都消失的时候,自尊心与贞操就已不复存在了。”
“给我三盒鸡蛋,否则我砸了全部鸡蛋。”
“柿子永远挑软的捏。不刮穷人的钱,你刮谁的钱啊?”
畜牲,你中了什么?
排斥“异类”。似人又非人的脏物。
鄙视。虚荣与嫉妒。造谣、欺骗。
自贱\自大、自责\责他、自疑\自欺。
个体与群体、驯化与被驯化、众力与寡力
————————————————————(分割线)
乌托邦。愧死機構(きしきこう)。辩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