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转自水浒吧】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还接受招安?

2021-05-29 22:54 作者:天命主教_奥托  | 我要投稿

从八十万禁军教头到落草为寇,林冲用自己的悲惨经历,诠释了何谓“逼上梁山”。

 

没上梁山之前,林冲或许还心存侥幸,想着与妻子家人完聚,所以他不能打高衙内,也不能杀高俅。但是,上了梁山后,林冲没有任何忧虑了,按理说完全可以报仇了。但是,林冲没有这么做。再次看到高俅时,林冲依然没杀高俅,他甚至还接受了招安。

林冲为何会这样呢?


从水浒成书角度来说

水浒的作者通常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但实际上,水浒的作者不止一位。致力于明清小说研究的侯会,从好汉的出场赞诗角度出发,提出“水浒前十三回是后增”的说法。

 

【《水浒》前十三回的内容,是有另外的作者补写的;十二回以后的部分,才是《水浒》的原始面貌。试将前十三回删掉,我们会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仍是一部完整的《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一位不少,且每位好汉的首次登场,都带有一首出场诗,呈现出十分规律的现象。】

 

这种说法,在侯会《水浒源流新证》一书中有详细说明。侯会的这种说法,并非孤例,聂绀弩在《水浒四议》中持相同观点,他也也认为水浒前十三回可能是后加的。

 

当我们去掉前十三回会发现,从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开始,接着是宋江杀惜,宋江梦到九天玄女,宋江三打祝家庄、征方腊等,水浒故事还很完整,且宋江作为主角也更突出。这样的故事结构,也更符合水浒的蓝本《大宋宣和遗事》。

 

水浒前十三回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都极高,林冲、鲁智深、史进、杨志等人的形象也十分鲜明,其创作人当是天才,所以这部分也被称为“天才文人本”。


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看林冲为何不杀高俅,还接受招安。

 

去掉前面十三回后,林冲第一次出场在四十八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两打祝家庄》这种,其赞诗后四句是:【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很明显,林冲是照着张飞的形象刻画的,所以他兵器是丈八蛇矛,绰号是“小张飞”。

 

林冲误入白虎堂、发配前休妻,遇险野猪林、怒杀陆谦和雪夜上梁山等事迹都在前十三回中,如果不看这部分,就会发现林冲之前没有事迹,自然也就和高俅无仇了。这样的林冲,也符合《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杂剧中的林冲形象——只有名字,没有任何事迹。

 

既然之前的水浒中,林冲和高俅没有深仇大恨,那么林冲自然不会想着杀高俅,也就能接受招安了。不过,前十三回故事加入水浒后,林冲和高俅立马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甚至连杨志也和高俅有了仇怨。

 

正因如此,所以后来高俅上山时,作者又特意写林冲和杨志对高俅怒目相向。这么写,也是照应之前的故事。


从原著内容来看

 

不过,既然有了前面十三回,林冲似乎不应该妥协,看到高俅就应该家仇国恨一起算,扑上去宰了他。那为什么后面林冲只是怒目而视,并没有动手,甚至都没冲上前去怒骂高俅呢?

 

这看似矛盾的做法,我认为反而最好,因为能反应现实问题。

 

一方面,林冲出身行伍,军人的天性就是要服从命令。林冲从一出场,就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说明他是军队中的教官,负责教军士枪棒。军人,对上级和军令要绝对服从。宋江做梁山寨主后,梁山军纪明显提高,他们赈济百姓,不滥杀无辜,作战能力高,还有樊瑞、项充、李衮、解珍解宝等特殊兵种,所以能百战百胜。

 

作为大将,林冲在梁山的环境下,自然也要服从宋江的命令。而宋江的目的是招安,对高俅自然也是恭敬的态度。为了防止意外,高俅被捉时,宋江还特意交代,不可以杀人。

 

【再说宋江掌水路,捉了高太尉,急教戴宗传令,不可杀害军士……宋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高俅慌忙答礼。宋江叫吴用、公孙胜扶住,拜罢,就请上坐。再叫燕青传令下去:“如若今后杀人者,定依军令,处以重刑!”】

 

宋江两次下令不可以杀高俅的军士,军令既出,自然不能不遵从。本就是军人出身的林冲,此刻再次恢复军人身份,自然要遵命,所以他才没有杀高俅,且连杀高俅的动作也没有,只能怒目而视,以示仇恨。

 

同样,杨志也是如此,他也是军人出身。至于其他人,不管是不是军人出身都不重要,因为梁山军纪如此,任何人不得违反。


另一方面,林冲不得不遵从宋江命令,硬生生忍住杀高俅的冲动。从林冲角度来说,虽然他是军人出身,梁山军纪严明,但是人愤怒到一定程度,完全可以不管这些规则。既然如此,林冲为何不爆发呢?

 

答案很简单,林冲不能爆发,既是为了梁山兄弟,也是为了自己。

 

梁山弹丸之地,除了抢,基本没有收入。十万人马每天的消耗都很巨大,不招安没有出路。而且关胜、呼延灼等人都是朝廷将领,他们也渴望招安,其他人为了名声和子女,也都想招安。至于宋江,他主张忠义,更是想通过招安报效朝廷。

 

林冲呢?他不想招安吗?他想。为什么被高俅害得那么惨,他还想招安呢?因为落草为寇并非长久之计,谁想天天打打杀杀,刀头舔血过日子呢?谁不想安安稳稳过一生,不用担惊受怕呢?所以,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招安才是梁山好汉的出路。

 

好不容易走出伤害自己的圈子,最后发现还是要回去。这个圈子像婚姻,也像职场,有些人始终想逃离,最后发现根本不可能,虽然很无奈,却是很现实的问题。

一刀捅死对方,或许的确快意恩仇,但是又如何呢?武松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种做法一时很爽,但之后还是得面对实际生活。所以,武松第一次提出招安,这是很有道理的。

旁观者不懂,只想看着主人公一刀捅死敌人,就像武侠小说里一样。可惜,武侠终究是虚幻,水浒却是现实。


林冲的情况就是这样,明明想杀高俅,此刻却杀不得,不仅杀不得,还得硬生生忍住心中怒气,甚至前程还要指望高俅,这多么无奈,多么可悲,多么讽刺的事啊!比起一刀杀了高俅,这样的结果或许才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

 

这一点,就像林冲的形象问题一样,越是矛盾,越要融合,这样才最有表达效果。

 

从四十八回来看,林冲的原型是张飞,他和张飞一样是个猛将,据此看,他的性格也应该和张飞一样。然而刚出场时,林冲则很儒雅,手执折扇,还能写诗,更重要是的性格很隐忍,他能忍到看起来很窝囊,以至于让别人看不起的地步。前面柔和,后面刚猛,两种形象差距太大,给人的感觉很矛盾,总觉得不是同一个人。所以,很多人觉得前后不一致,形象冲突。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既然“天才文人”能创作出前面十三回那样精彩的故事,他会考虑不到林冲前后形象不一致的问题吗?若他考虑到了,为何没有改?我个人觉得,是因为这样最能表现作者想要的效果。

 

试想,林冲本来的性格和张飞一样,毫不遮掩,快意恩仇,若是连这样的人都变得沉默,变得隐忍了,那得多大的委屈,多大的无奈呢?有仇不能报,有气不能出,把一个猛张飞硬生生逼得不敢说话,不能报仇,更能体现当时奸臣之奸,世道之暗。

演义里的张飞,面对董卓,不就是这样吗?即便后来打了督邮,出了恶气,可现实也很残酷,刘备没法继续做官了,只能弃官跑路。


如果把林冲的形象和经历,结合起来看,效果我觉得会更好。

 

高俅仗着权势,硬是把脾气暴躁的“小张飞”林冲,逼成了不断隐忍、不敢爆发的人。他毁了林冲的家庭和事业,几次差点害死林冲,最后林冲还不能杀他,甚至还得必须依靠他,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由此可知,奸臣当权的北宋末年,世道该多么混乱黑暗啊!

 

很多读者说,林冲蠢笨,懦弱无能,他完全可以杀了高俅就(带着老婆)跑;也有读者说,林冲可以偷偷潜入高俅家,杀死高衙内高俅等。实际上,逃跑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读者能看到王进的结果,但林冲看不到。退一步说,即便林冲可以,作者也不会这么写。如果书中人物都是有仇就报,报不了就逃跑,那就无法表达作者的意图了。

那样的话,水浒也许应该改名叫《豪侠江湖》了把。

看名著,读者应该从书中人物的经历,揣摩作者的意图,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意愿,批判书中人物。倘若人人面对高俅时,都学王进那样一走了之,水浒断不会成为名著。

【转自水浒吧】林冲为什么不杀高俅?还接受招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