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创作的演变轨迹——郑正秋、蔡楚生到谢晋

2023-01-14 16:58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最显著的特征是:在时代精神和创作者的社会使命感的影响下,题材内容不断拓展,尤其是把家庭和社会关系伦理化,通过表现家庭和社会的伦理情感,与社会批判和道德评价融为一体:在艺术追求上突出表现为,以戏剧性的伦理冲突建构故事情节,以善恶对立的类型化人物为道德化身,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这种创作传统不仅得到了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早在20年代的积极提倡和探索,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和20世纪40年代进步电影中伦理情节剧类型获得了更大发展,并一直延续到建国后的“十七年”和新时期之后,乃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影创作之中。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电影发展中,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可以被看作以下主要三个阶段:

一、 娱乐与载道的选择——郑正秋的家庭/伦理情节剧

在中国早期电影创作实践中,1913年的《难夫难妻》一出现,就展示了郑正秋对中国伦理情节剧这一电影形式的实验,其娱乐与载道的选择倾向已经初露端倪。

从1923年至1927年,郑正秋连续创作了十几部家庭伦理情节剧形式的影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这些比较优秀的影片主要以家庭或社会伦理为题材内容,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中心,借曲折动人的情节剧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并实现了由家庭伦理折射社会性主题的表达和批判封建落后观念的思想倾向,注意从观众健康的审美心理出发,注重故事主题的社会影响和教化作用,从而形成了家庭伦理情节剧样式的基本格局。

电影《难夫难妻》

郑正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受儒家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他也是早期电影艺术家中积极主张电影社会功能的人物之一。30年代初,在新思潮的冲击下,郑正秋的思想和作品更倾向于载道的创作传统,其影片《姊妹花》则是他这时期的优秀之作。郑正秋的主张对我国早期家庭/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创作能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起初步的联系,并使故事片由较低级的层次发展到较高级的层次,是起了积极影响的。

但是郑正秋对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看得太简单直接,对艺术的审美特征缺乏深刻的理解。这就使他所主张的“有主义”的艺术,说教味太重,显得空洞无力。尽管如此,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商业电影初兴的时代,无疑是空谷足音,对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起了较大的积极作用。郑正秋“有主义”的艺术思想,以及开创并基本形成的家庭/伦理情节剧这一注重大众娱乐情趣和社会教化作用的电影传统,后来由蔡楚生和谢晋等电影艺术家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二、社会批判与日常故事的结合——蔡楚生的社会/伦理情节剧

蔡楚生30年代的电影创作在思想内容上扭转了20年代重点表现传统家庭的伦理道德冲突的方向,朝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尖锐矛盾的目标前进,在主题内涵上表现出极其强烈的社会/伦理色彩,这一形态经过30年代以蔡楚生为代表的电影艺术家的探索和发展,到40年代走向全面成熟。

蔡楚生在注重反映社会内容的程度上,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比郑正秋更强烈、更直接,其态度也更严肃,精神更勇敢。他在3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优秀影片,例如,《迷途的羔羊》、《新女性》、《渔光曲》等,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蔡楚生作为左翼电影艺术家中具有卓越成就者之一,既没有完全以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来取代或者淡化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也没有完全被当时某些左翼批评家过激的主张所束缚,而是把娱乐的品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并融入到注重宣传教化这一自觉而强大的历史传统中,以社会/伦理情节剧的形式,传达了时代性和艺术性的旨趣,并体现了寓教于乐这一传统的审美原则。

电影《渔光曲》

从《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叙事形态的变化趋势,即使受到政治观念的强烈影响,具有了鲜明的社会伦理色彩,但是,它与凡人俗事、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仍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强烈的人伦情感和社会激情从朴素而严肃的叙事画面后面渗透出来,这正是30年代以蔡楚生为代表的中国社会/伦理情节剧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

三、政治反思与传统道德的重置——谢晋的政治/伦理情节剧

谢晋在继承传统创作艺术的基础上,以政治/伦理情节剧的形式,在思想意识上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协调,在艺术创新上传统与现代相交融,从伦理化的审美视角评判政治和历史,把政治反思与道德寓言重置,使政治/伦理情节剧在80年代达到了中国电影创作历史的新的高峰。这种政治/伦理情节剧电影形式,其实是传统伦理情节剧形式在新的文化氛围中的一种变奏,它往往把人情、伦理、道德等传统观念的文化内涵都置于政治(革命)的旗号下,革命的伦理常常通过革命的政治来完成,通过情节、人物和电影语言,直接抒发创作者的革命政治情怀。谢晋从六十年代的《舞台姐妹》到八十年代的《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半个多世纪的电影创作中,其电影主要创作形态正是这样一种政治/伦理情节剧电影形态,其展示强烈的政治批判意识和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成为具有历史的象征意义的中国当代寓言。

90年代以来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叙事形态,主要以泛情性和传统性类型为主,叙事内容出现了明显的转型,更多是从平民化的视角来塑造其伦理道德的典范,以浓厚的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的关爱,展示处于新的变动时代的社会主义的伦理思想。

电影《天云山传奇》

总而言之,由于受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整个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历史的发展过程都贯串着意识形态功能的影响。创作的演变轨迹主要呈现为:20世纪20年代以郑正秋为代表的家庭/伦理情节剧,确立了伦理情节剧娱乐与载道相结合的创作方向:20世纪30-40年以代蔡楚生为代表的社会/伦理情节剧,把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与戏剧性的日常故事相结合,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批判80年代以谢晋为代表的政治/伦理情节剧,把电影的社会、政治作用,与电影的审美和娱乐作用加以结合,通过对政治的反思与传统道德的重置,表达了对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的历史评判。90年代以来的泛情化特征的主旋律情节剧,形成了主流意识与传统价值互补的倾向,同样注重政治和道德的教育作用,是传统伦理情节剧形态在新的时代的转型和发展,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并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创作的一股潮流。



影史考点 |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创作的演变轨迹——郑正秋、蔡楚生到谢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