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西园(上)——东南以南



入秋的长安仍然荡漾着暖意,头顶阳光,脚下黄土,趁着和畅惠风,难得来访这东南以南的所在,西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的title早就不在,翠华路的原址也已不复可寻,但西安市对这个老园子也算不薄。新址新颜,如今的西园焕然一新,在曲江征了地盖了楼,立起了辨识度极低的迎宾石,仿佛这些上古文字体现着三秦大地的精神。
走过历史,并且铭记。
相比第一次来感觉好了很多,也许因为时日尚暖,不复冬日时的萧条。小孩、家长、老人,一切都沐浴在晌午的阳光下,显得岁月安好。
入口的水景依旧疏阔,睡莲已逝,芒草尚浓,九曲回廊间,将本不算复杂的空间分割,增加了不少景观的丰度和游览的易趣。


入园水景(2)
大开大合的主干道体现着当今建园的思路,和辰山很类似,相较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趣,这种欧美风虽说少了许多神秘与意境,却也是现代艺术的延伸,规整、简约,容易标准化。
鼠尾前不断有穿着白纱的小姑娘蹲下来拍照,木制小屋、风车、罗曼,配搭着漫山遍野姹紫嫣红的大丽花,确也让人流连忘返。


尽管比不上辰山的丰容那么极致精微,但也能看出造园者的用心。毕竟植物园的大环境整体趋同,黄栌、红枫、松柏、石楠等标配树种容易引起的审美疲劳如何能够改变是大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解决,大体是要动些脑筋,用些心思的。
故宫守门人单霁翔院长讲过,故宫开放再多的区域,举办再多的展览,游客能够看到的也是很小的一部分。那么怎么办呢?网络、文创、周边、数字化……这些也许是现在所有展览类场馆绕不开的道路。
毕竟东西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版纳、昆植、辰山……这些国内蒸蒸日上的植物园背后,无不是有一个庞大的知识群体为其支撑,这也许就是植物园与普通城市公园的差别。
游览、保育、科教,毕竟这是植物园的使命。
能够产生知识的地方,才能历久弥香。



今早刷到新闻讲,某环卫领导要求环卫工人的工作要保证“地面不留一片落叶”,逼得环卫工人们动用了高压水枪。
也许应该用水枪洗洗这些领导的脑子吧。
若能如此,哪还有满地的银杏叶黄。
最近在学习城市生态学,城市本身就已然疏离于自然之外,钢筋水泥,车流穿梭,这本事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但人非机器,总不能把自己也嵌入这无边闹市的沸反盈天。
长安毕竟是长安,绕过山丘,一片黄沙扑面而来。
白玉的商队,弯弯的月湖,就差一声声驼铃把人们拉到西行的队伍中了。
无论是为了体现地域特色,还是响应一带一路的号召,丝绸之路园大概是西植的特色之一了。胡椒、胡豆、胡荽、胡桃、苜蓿……张骞大概不知道,自己带回来的这些不起眼的植物,在怎么样的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
这大概能出一道文综的大题了,哈哈,毕竟张骞凿空西域,沟通东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胡风早已遍华夏,上林以无扶荔宫。
时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作为物理学的一个维度,它承接着迄今为止仍然不可打破的单向性。
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一座座丰碑镌刻着生物的演化,宛如一条河流娓娓道来。
遗忘园,名为遗忘,不能遗忘。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