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壁垒与文化传承
行业壁垒与文化传承 今年玉米红蜘蛛很严重,加上接连不断的雨水天气,很多玉米都已经枯黄了,排不出去的水泡了会黄,红蜘蛛吃也会黄。地太湿,天又热,农村的老人们根本不能背药壶进去喷药。问二叔:为啥不买个无人机,打药?二叔说,那玩意太贵,自己买不划算。我说,买完了,帮人打药收费,还能挣钱呢?二叔说,不整,你整了,他们不用你,要么说贵,要么不给钱。旁边村F家买了,后来就坏了,太贵,没收拾。 坐在那想:我看到的是挣钱机会,二叔看到的是不挣钱。这就是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认知不同带来的行业壁垒。20年前,一城市哥们儿到农村后,惊叹这都21世纪了,农村使用的还是牲口拉的曲辕犁,这个玩意原来在历史书上见过,大概唐朝时候做的。农业发展缓慢可见一斑。20年,农业发展已经很快了,各种小型机械开始逐步使用了,农药、化肥、转基因也进入了农业活动了。但,从二叔来看,农民理念还是够保守的。当农村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之后,农业生产越发掌握在农村少数像二叔这样能干活的不太老的老人手中。他们基本实现了衣食无忧,剩下的就是包更多的土地,挣更多的钱,用不着更新机器设备,也用不上无人机;就算无人机能够挣更多的钱,就算冷库和烘干机能储存易腐的收成,他们用不上。 几个先生曾经讨论世界上有农业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对应形成不同的人群种族国家,讨论吃什么东西,屁股坐在哪,决定脑袋怎样。然后讨论农业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大概就是能够创造稳定的食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干其他的工作,比如修建万里长城或者城池、城堡之类的。农业文明的超稳定结构,使得农业文明有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能够控制人们在各方面的生活。进而对于各部分东西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黑格尔、韦伯、马克思等人都提到东方人怎样怎样。 一直怀疑这个东西的准确性。要知道,马可波罗回去以后,东方的黄金之地曾为多少欧洲人仰慕,而且欧洲多少东西都是从东方运来的。然后就有李约瑟之问等问题,我们也经常问。包括我也问:二叔,为啥不买个无人机。我想:二叔的意思就是现在挣的钱,够了。我们讨论东西发展时候,经常集中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新教精神,个人觉得忽略了世界分工。 古代农业文明的特点就是有剩余,怎么办?自己吃或者给别人吃。从汉朝(可能更早),丝绸之路上就商人不断来往,那时候可能是互换,也可能是单向换。唐宋元明清,基本上都是单向换,中国出口一直都牛(就算是朝贡贸易,中国都对外出口更多)。所以,按照分工,干牛的事情就行了。就像欧洲人到了美洲,发现美洲有金子和银子,没说的,挖矿就行了。大三角贸易持续到把金子银子挖没了,然后继续打架。 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就是行业壁垒。即使不擅长的事情更挣钱,没有必要么。当然也有路径依赖,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都是一个意思。啥时候擅长的真不行了,那么穷再思变。因此,可以说,小富则安,穷则思变,富贵险中求……这是其中一条线。 一条线的东西,从我的直觉就会有问题,随便一环的差异就是毫厘千里。先生说,你先说一条线,然后再说其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