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光寺复原檐部是否有飞子的猜想
在MC里做佛光寺的时候又遇到了是否加飞子的问题,去稍微做了下研究,找了下参考。非正式研究,正文如下:
《佛光寺东大殿檐部做法研究》中,研究者通过梁思成《营造算法》,以及对比中日同时代/相近时代的建筑的建筑檐部做法;得出我国古建筑的下檐出:上檐出的标准值为0.75或0.8,而认为实际上早期比值应当在0.7~1.0之间(其中日本同时代古建比值为0.7 0.9 0.95前后居多)
同时,椽子出与飞子的比值大约在1~2.69之间,特别是1.4~1.8的实例居多。(下图)

并通过佛光寺现有出椽计算,得出佛光寺若有飞子,则下上檐出比过小。因此佛光寺大概率没有飞子的结论(下图)

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作者是用现有的椽子出进行的计算;这就涉及到现存椽子是否为唐代原装的问题。所以这里分两部分来论述:
1.若椽子为原装,则佛光寺大概率确实没有飞子
2.若椽子为后世落架大修时重做,在保留可能不设飞子的前提下,进行有飞子的情况下的檐出拟算。
本人业余且现在不在国内,没有办法弄到准确数据。所以仅以佛光寺标准建模的比例以及《佛光寺东大殿檐部做法研究》中的数据进行运算,数据及其不准确,仅仅用作MC建筑的参考。希望有大佬能进行更详细的研究。
(一)一些特殊数据进行分析:
后檐的下檐出——可以注意到后檐的下檐出是明显与山面以及前檐不同的,可能是建造时考虑佛寺后面与山体的空间特意而为,因此仅以山面与前檐的下檐出,即321cm进行计算
上出檐的总值——从前文可以看出,佛光寺现有檐出符合中古建筑上下檐出的比例特征,若要对其檐出进行加长,则需要将台明也相应加砌。
同时,从角梁套兽与檐边瓦作的契合程度也可佐证上檐出并不需要额外加长。



综上所述,佛光寺屋面即使加飞檐也不会额外加长,不存在一些争议中所说的比例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东大殿西南角的套兽会比瓦面稍微前移,这可能是套兽松动;以及屋面没有用筒瓦及扣头导致的误差。但其余角梁的契合状况没有问题。
(二)角梁与椽的关系
双层椽的建筑中大角梁和子角梁往往和两层椽子相互对应,而佛光寺特殊的角梁结构,似乎也在隐隐暗示其本来双层椽的样貌。这也是我认为佛光寺应该有飞子,而南禅寺不一定有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进行有飞子的拟算中,角梁可作为重要的参考对象。


最后得到的飞子出长度大约在73.88~61.56cm之间(非准确数据,仅自己作为参考)
相应的椽子出就在102.73~115.04cm之间浮动
椽出和飞子出的比例大约在1.39~1.87之间,
符合《佛光寺东大殿檐部做法研究》中的描述。因此佛光寺大殿的角梁比例完全符合飞子出现的条件。
总结
佛光寺东大殿现存下上檐出比例符合中古建筑特点,因此是否有飞子需要根据其现有椽子是否为原装来进行不同的判断。而如果现存椽子非原装,也不排除其无飞子的可能性。即使有飞子,也不是在现有的椽长上再增加,而是对现有出椽进行重新规划。而通过大角梁和子角梁的计算发现其比例符合一般飞子出比椽子出的比例,这使得角梁某种程度上可作为大殿有飞子复原的参考之一。
(再次强调本文非正式研究,仅作为游戏建筑参考记录)